跳转到内容

铁冶志/卷上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铁冶志
卷之上
作者:傅浚
1513年
卷下

建置

[编辑]

遵化铁冶厂在遵化县治东。地名白冶山。古兾州之域也。周属无终国。即今玉田县。后入于燕。即今京师。秦属渔汤郡。即今蓟州。汉属右北平。李广守右北平。治所在无终县。唐属平州。即今永平府。旧治在今遵化县治所。天宝初始置。其后居人稍聚。因建为县。隶蓟州。宋时入于辽。金冶治莫详。元时置冶沙坡谷。国初因之。宣德间移于松棚谷。正统三年移置于此。前工部主事东平张孚治之也。

白冶山一名白冶庄。东距遵化县六十里。蓟人谓之东炉铁厂。四面皆山。前有小河。会通还乡河。东注于海。西北数十里外。群山连亘不绝。古之所谓松亭关也。居民质劲。耐于劳苦。而不甚知书。近岁以来。始有向习之者。其地多寒。五月犹睡炕卧褥。然至其时亦热。但习俗然耳。

松亭关外悉为戎彛。是则周之东胡。汉之乌桓。晋之鲜卑。唐之契丹。今之鞑靼。其人习扵鞍马。恒以毡帐酥酪榛菓之类自随。遇暮则止。岁无宁居。贫则夜宿皮囊。昼射野雀。就牝兽而乳之。亦可以卒岁矣。虽有部落相为统辖。然其习尚自成彛俗。与吾中华之人实相辽绝。盖山川既隔。风气自殊。固有不可得而强者。此诚华彛之别也。我故曰关山连云。此天所以界华彛也。关山。遵化边山名松亭关。即今喜峯口。燕有三关。曰居庸。曰古北口。曰松亭○晋时未详所属。或谓属于辽西。辽西即今平滦也。

里至

[编辑]

北京三百六十里。南京二千二百六十里。

东至滦州一百四十里。迁安县一百二十里。乐亭县一百八十里。昌黎县一百八十里。

西至遵化县六十里。蓟州一百八十里。

南至豊润县六十里。玉田县九十里。

北至三屯营六十里。喜峯口一百二十里。关山九十里。

东南至海岸二百里。

炉冶

[编辑]

大鉴炉附小炉

[编辑]

一、大鉴炉在厂治东北。专炼生铁。每炉深一丈二尺。广前二尺五寸。后二尺七寸。左右各一尺六寸。前辟数丈。以为出铁之所。四傍窝底。俱石以砌之。以简子石为门。牛头石为心。黑砂为本。石子为佐。时时旋下。用炭火以煆炼之。顶后为鞴室一区。高广各八九尺。室置鞴二扇。扇役夫二人。鼓其风注于火。昼夜不暂停。虽风雨不避也。

每日下砂。俱以石心为候。石心通则多与之砂。石心燥则用石子化水以润之。而少与之砂。约一二刻许。则化为铁矣。每岁启炉。俱在冬春二季。然冬炉地气闭而火气专。计所得者差多。在春炉则土膏动而火气敷。计所得者差少。至于夏秋。则非其时矣。噫。不专一则不能直遂。不翕聚则不能发施。在物则亦有然者。

一、每炉每日出铁四次。五日而彚收之。初数日所得甚微。日可一二百斤而已。十日之后。日可三四百斤。二十日后渐盛。日可六七百斤。四十日后。日计可得千斤。五十日后。日有千斤而羸三四百者。然亦止此极焉。七十日后。日又渐以衰少。至九十日后。则炉败而不可用矣。然而其间亦有三四十日而败者。有六七十日而败者。有初盛而终替者。有初替而终盛者。消息盈虗。其数自不齐也。凡铁从中出。皆方正成段。故谓之板铁。间有従旁溢出者。则以䋲系锤。锤去其渣滓。是谓之碎铁。碎铁所得。亦与板铁相为盛衰。但不能多得耳。由是合先后而总计之。每日约可铁八百斤。一月可铁二万四千斤。一季可铁七万二千斤。此则较量折衷之中数。其间或有稍过与不及者。则炉火有盛衰。起炉有迟速。加以人力勤惰不齐耳。然炉衰出于数。则固无如之何者。若惰而不为。其责则在我矣。按宣德以来。熟铁旧有常数。生铁岁无定额。正德四年郎中王𫐄呈部。岁用大铁炉十。每炉炼铁四万八千六百斤。共炼生铁四十八万六千斤。正德六年郎中叶信呈部。岁用大鉴炉五。每炉炼铁九万七千二百斤。亦炼生铁四十八万六千斤。窃以生铁化砂石而为之。陶镕变化。火候至难。固有少而习之。至老不能精者。而炉之成败修短。出于呼吸。亦不能以尽料。非如熟铁可以数计而坐策之。前人不能预定。固有以也。历年姑未暇论。试观正德六年。十炉未有一炉得铁九万者。今乃㮣欲五炉皆铁九万七千二百斤亦难矣㦲。然不预为之则。则其勤惰又无可考者。如前所谓七万二千斤。盖其中制矣。然亦尤湏策励而后可以庶几也。按历岁各炉。或三四万。或五六万。或七八万。其间盖或有九十万者。但亦绝少。故不可以一㮣律之也。

一、铁砂出于砂坡𭖦及松棚𭖦等处。其色黑如炭。其质与常砂亦不异也。用水湿而火炼之。则砂化为铁。不湿则不化焉。然砂之可以为铁者。天也。而加之煆炼陶镕。以成其铁者。人也。天生之。人成之。于此可见天人所为。各自有分。而人之𠫵天地而赞化育者。亦岂可少哉。亦岂可少哉。

一、石子出于水门口及小水𭖦等处。色间红白。略似桃花。大者如斛。小者如拳。𢭏而碎之。以投于火。则化而为水。石心燥。用此以救之。则其砂始消。不然。则心病而不消也。如人心火太盛。用凉剂以救之。则脾胃和而饮食进矣。如以熟药投之。其不至于增狂而速死者几

希。故知心病而药之。天下之良医也。

一、每炉用底子石一。搪石一。窝子石二。关石一。夹石四。前厢石二。纳后石二。小面石十。肩窝石二。外关石一。拦火石二。门石一。凡炉每岁皆再筑。筑用新石。𢘻令石匠取之于山。旧石皆不可用也。馀石一成皆不可复动。惟门石常坏。坏则必易。易则其铁亦少耗。尤宜蓄石以俟之。

一、小炉一。在大鉴炉东。高五尺。长六尺。阔四尺。口五寸。凡大鉴炉所用撞钩锤𰼧之属。皆于此炉修整。傍有小屋一区。以为藏器之所。

白作炉附灌炉

[编辑]

一、白作炉在柴厂南。每炉高五尺。长七尺。前阔二尺五寸。后阔二尺五寸。其傍可通风鞴。此则专炼钢铁与条铁者。

一、灌炉在柴厂南。与白作炉相连。每炉高七尺。长六尺五寸。下截为炉腔以入铁。前一尺二寸。后一尺八寸。上截为井。又以入柴。高一尺二寸。长一尺四寸。左右各八寸。其傍有小孔。以通风鞴。此则专炼熟铁者。

一、炼熟铁先热灌炉。乃置主铁于炉腔。实柴于井口。𢘻泥而封之。用鞴以煽。鼓其风。使注于下。柴尽更增。复封而鼓之。凡五六畨而铁熟。乃用刀截。钳制而锤锤之。锤成。取白作炉所炼铁条。横贯而系之。四块为挂。挂合二十斤。类而称之。以贮于库。

一、炼钢铁先成熟铁。置白作炉。取生铁加于熟铁之上。鼓火以炼。俟其合下一。出之用钳。钳制磨搽。以坚其合。如是者九。乃斧为数段。火烧而水漂之。而后钢铁成。

一、作熟铁每炉五日领生铁一千三百八十斤。碎铁二百二十斤。柴四千六百八十斤。炼出熟铁一千三百斤。计六十六挂。每挂凡四块。

一、折钢铁每炉五日领生板铁六百斤。柴四千三百二十斤。共炼钢铁二百五十三斤七両五钱。

山场

[编辑]

东至建昌一百五十里。

西至蓟州一百八十里。

南至滦州一百五十里。

北至边墙一百里。

右山场四至。原系采办柴炭之所。近时以来。山木渐竭。四隅有开垦者。酌令纳炭。以供大炉。谓之地𤱔炭。其山仍行禁约。如有盗开者。照例发遣。

岁办

[编辑]

正德五年工部郎中王𫐄呈部具题。岁办生熟钢铁七十万六千斤。

一、生铁四十八万六千斤。用大鉴炉十座。
一、熟铁二十万八千斤。一、钢铁一万二千斤。共用白作炉二十座。

正德六年工部郎中叶信呈部复题。岁办生熟钢铁七十万六千斤。

一、生铁四十八万六千斤。用大鉴炉五座。
一、熟铁二十万八千斤。一、钢铁一万二千斤。共用白作炉八座。

正德九年本部题。岁办熟钢铁料七万三千三百三十斤。

一、熟铁六万九千三百三十斤。
一、钢铁四千斤。

岁出

[编辑]

一、大鉴炉初开数日,每日用砂不过一石馀,五

日后日用二石,十日后日用三石,二十日后日用四石,或炉旺,则与之五石,四十日后用五石馀,亦有当增六石者,五十日后日用七石,七十日后则又渐减少矣,盖炉已老,虽多与之亦不能消也。由是裒多益寡,合先后而约之,每日用砂五石五斗,每月该砂一百六十五石,每季该四百九十五石,然此亦其大略耳。炉之食砂,犹人之饮食,或增或减,时有适然,不能尽料也。

一、石子每炉五日用石一车,一月该用六车,一

季该一十八车,五炉二季该石子八十车。

一、每炉每日用炭五千二百五十斤,此郎中李统辖厂时阴较日晷而试之者,屡试皆符,较之前人所支,实为省约,以此计之,一月该炭一十五万七千五百斤,一季该炭四十七万二千五百斤,百日该炭五十二万五千斤,五炉该炭二百六十二万五千斤。

一、熟铁每炉日五日支柴四千六百八十斤,每月

支柴二万八千八十斤,五月该柴一十四万四百斤,八炉该柴一百一十三万三千三百斤。钢铁每炉五日支柴四千三百二十斤,一月该二万五千九百二十斤,八炉该柴二十万七千三百六十斤。二项计用柴一百三十三万六百六十斤。

岁入

[编辑]

一、民夫:

蓟州民夫二十七名,遵化县民夫二十二名,八分。

豊润县民夫二十一名,滦州民夫一百五十九名,六分。

迁安县民夫五十名,二分。

昌黎县民夫六十五名,一分。

乐亭县民夫六十四名,三分。

以上人夫四百一十名。

弘治以来,州县佥派大户,每名给官价银一十二両,各委官吏狎觧赴厂,督令买办木柴三千六百斤、炭四千五百斤、石子一车,共柴一百四十七万六千斤、炭一百八十四万五千斤、石子四百一十车,该银四千九百二十両。正德初,为因附近山场光洁,柴炭采办愈远,每夫给与官价银一十七両,共银六千九百七十両,仍令照依旧数赴厂

买办。正德六年,巡抚都御史李公贡奏请减夫价,以苏民困,事下工部,尚书李公璲以为然,请行,管厂郎中叶信会同巡抚都御史将夫价柴炭

石子𢘻行减半,每夫实领官价银八両,办柴一千八百斤、炭二千二百五十斤、石子半车,共柴七十三万八千斤、炭九十二万二千五百斤、石子二百五车,该银三千二百八十両。正德九年,本部尚书李公又因建白,复请以三分为率,减去二分,存留一分仍行,管厂郎中传浚会同巡抚都御史王公倬议处,将民夫减去二百七十四名,存留一百三十六名,仍将价银柴炭酌为减兑,每夫实领银六両,办柴一千斤、炭一千二百斤、石子半车,共纳柴一十三万六千斤、炭一十六万三千七百斤、石子六车十八车,该银八百一十六両。

一、军夫:

遵化卫六十三名。忠义中卫九十七名。东胜右卫一百三十三名。兴州前屯卫六十名。兴州左屯卫二十六名。兴州右屯卫四十六名。以上军夫四百二十五名,每名每岁办炭九百斤、砂三石八斗,共该炭三十八万四千三百斤。正德元年,奏过每年除十名催工并造粮册,今实办工军夫四百一十五名,共该炭三十七万五千三百斤、铁砂一千五百八十四石六斗。正德九年,题减二分,存留一分,该军一百六十五石。

一、大鉴炉军匠五十四名、民匠十一名。每炉炉

头一名、匠人七名,共八名,又推一人作头。十

人治石,其馀军匠纳砂二石七斗、炭八百斤,民匠纳炭三百斤、柴一千斤。

一、白作炉民匠一百八十五名、军匠一十三名。

每炉炉头一名、匠人七名,共八人,又推二人为作头。二人专值小炉、修理器具,其馀军匠每名纳砂二石七斗、炭八百斤,民匠每名纳柴一千斤、炭三百斤。

一、轮班勘合匠六百三十名,除逃绝外,实在五

百六十七名。分为四班,每年一班,每班冬春

每名纳炭七百二十斤,夏秋纳砂三石六斗。今正德九年冬春纳炭六百斤,夏秋纳柴一千二百斤。

初班:申、子、辰年,一百七十九名,纳炭九十六名,纳砂八十三名,今纳炭六百斤,纳柴一千二百斤。二班:巳、酉、丑年,一百五十一名,纳炭八十一名,纳砂七十名,今纳炭六百斤,纳柴一千二百斤。三班:寅、午、戌年,一百九十名,纳炭九十五名,纳砂七十五名,今纳炭六百斤,纳柴一千二百斤。四班:亥、卯、未年,一百三十名,纳炭六十名,纳砂七十名,今纳炭六百斤,纳柴一千二百斤。

一、地亩:

遵化县八百一十六亩四分;豊润县一千二百五十五亩;玉田县二百七十三亩;滦州三百一十四亩五分;迁安县一千八百七十六亩四分六厘。以上共地四千五百六十一亩九分六厘,每亩纳炭三十斤。正德九年,题准每亩纳炭二十斤,共炭九万一千二百二十斤,但每岁所徴,仅馀其三之一而已。

錧鎋

[编辑]

顺天府 通州 三河县 香河县

昌平县 密云县 宝坻县 顺义县俱出班匠班

蓟州 遵化县 豊润县出民夫及匠班半年匠

玉田县出匠班半年匠

永平府 卢龙县 抚宁县出班匠半年匠

滦州 迁安县 乐亭县 昌黎县出民夫班匠及半年匠

遵化卫 东胜右卫 兴州前屯卫出君夫军匠

忠义中卫 兴州左屯卫 兴州右屯卫出军夫


隆庆左卫 隆庆右卫 会州卫 涿鹿中卫

大宁前卫 开平中屯卫 永平卫 兴州后屯卫

卢龙卫 兴和守御千户所俱出军匠

催工

[编辑]

蓟州委官一名 玉田县巡山阴阳生一名

遵化县委官一名 巡山医生一名

豊润县委官一名 巡山阴阳生一名

滦州委官一名吏一名巡山阴阳生一名

迁安县委官一名 巡山医生一名

乐亭县委官一名 昌黎县委官一名

遵化卫 忠义中卫

兴州前屯卫 兴州左屯卫

兴州右屯卫各催工一人 东胜右卫催工二人

吏属

[编辑]

工部虞衡司当该一名旧以厂军能书省六

七人分掌其事正德元年郎中韩大章

请以当该一人司其事而以厂人能书者三人佐之

盖文移繁冗一人亦不能独办也

[1]

杂造局大使一名专管囚犯上工

杂造局攒典一名专办局中文书

阴阳生三人值日司更并送月报

医生三人医治病囚并送月报

老人一名相视囚犯

大鉴炉作头一名

白作炉作头二名

厂军四十人看守铁料修理库藏墙垣

总甲五人

公署

[编辑]

工部厂治在遵化县白冶庄东北。正统戊午,工部主事张孚建成化间,主事马铉重新之。其中为厅事,厅事之左为司房,贮文移为书办所;其右为厅西库,贮杂器。其后为工部使宅,其前両庑为库舍。库之右为土地庙,为吏舍。库之南为二门,为大门。大门之左为樵楼,樵楼之左为杂造局。局后为囹圄,囹圄之北为炉冶所,为柴炭铁砂场。

工部使宅在厅事之北,前为过厅。厅之后为寝室,为居室。両傍各翼以小厦,是皆永新马铉构之。其傍为四顾楼,即俗所谓看家楼者,同州马祥构之。左宅一区为翫学斋,兴武周郁构之。斋前为涤烦亭,太原郭经构之。亭右为石山,为萃景楼,无锡李珵构之。左宅盖读书延客之所,交代者至,则于趾而暂寓也。厂人总曰旧宅,曰新厅,南安傅浚各书以扁之。

宅后为蔬圃,圃后为小河。河自圣水濬抵于孔,遂过于大鉴炉。炉人资之以淘砂,又自大炉南注折过于玩学斋,经萃景楼西折,横过于厅事。厅事之前为小桥,以通往来者,遂直抵于西小河,会通于直沽河始。

请濬河以通铁冶者,永新马铉也。盖铁冶修造,马公之功最多焉。

虞衡吏舍在二门右,凡五间,郎中周郁建。

杂造局官舍在大门左,凡六间,郎中李锐建。

杂造局吏舍在大门左,凡二间,郎中叶信建。

库场

[编辑]

熟铁库在东西庑,共十八间,滑浩建者八,马祥建者五,王𫐄达者五。

钢铁库一间在西庑,滑浩建。

镧铁库一间在东庑,马祥建。

碎铁库在板铁厂,一间。

铁器库五间三所,在东西庑者二,滑浩建;在厅西者一,在板厂者二,马铉建。

囚米库一间在东庑下,滑浩建。

板铁场在醒心亭南,马铉建,即旧厅事地也。

柴场在白作炉北,李锐建。

炭场在柴场北,张孚建。

砂场在柴场北,李锐建。

新厂厅事三间,在白作炉右,专收柴炭,李锐建。

大鉴炉房在大鉴炉所,李珵建。

白作炉房在白作炉所,李珵建。

大炉值宿房三间,在东庑东,高魁建。

樵楼一间,在大门左,张孚建,刘濂修。

监房在杂造局北,二十六间,郎中周郁建。

快手值房在大门外,郎中高魁建。


祠宇

[编辑]

土地庙在二门内,王铉建。

炉神庙在大鉴炉东,马祥重修。

城隍庙在东街门外。

火神庙在土神庙左。

厂北又有真武庙、关公庙、三官庙,以非祀典故不载。

坊市

[编辑]

司空行部在北街,郎中李锐建

三军之需在厂门之右,李锐建。

百炼之刚在厂门右,李锐建。

东街在厂外,郎中李珵移厂门向南,遂折民居为南北向,而名其街曰东街。

西街在厂之西

南街在厂之南

北街在厂之北

铺舍

[编辑]

宅后両铺

夹道五铺

街市五铺


督理

[编辑]

理部虞衡司郎中一贠

永乐间,俱以蓟州遵化指挥领其事。宣德末,始委工部主事以董之。正统以来皆然。弘治丁巳,又用工部郎中奉敕以理焉,盖自郎中马祥始也。

历官

[编辑]

冬官使厂治,自关西周君福始,盖在宣德之末、正统之初也,其详已不可考矣。

周福陕西人。

张孚东兖州府东平州人,正统丙辰进士,正统三年移建白冶厂。

赵恕顺德府内丘县人。

闫肃湖广长沙府人。

胡纯山西人。

李尚浙江寕波府慈溪县人,正统戊辰进士。

夏澄浙江台州府天台县人,天顺丁丑进士。

赵缮山东东昌府临清州人,天顺庚辰进士。

张翥直棣苏州府长洲县人,天顺丁丑进士。


萧鼎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人,天顺甲申进士。

涂淮江西南昌府靖安县人,景泰甲戌进士。

勒玺山东兖州府曹县人,成化己丑进士。

陈勉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人,成化己丑进士。

马铉江西吉安府永新县人,成化壬辰进士。

王均美直棣真定府安平县人,举人。

李韶四川叙州府富顺县人,成化戊戌进士,成化三十年到任。

郭经山西太原府人举人,成化二十一年到任。

吴郁直棣徽州府休宁县人,成化壬辰进士。

刘濂山东东昌府临清州人,成化戊戌进士。

滑浩浙江绍兴府馀姚县人,成化王辰进士,弘治三年二月到任。

马祥陕西西安府同州人,成化辛丑进士。

王钰北京大宁中卫人,成化戊戌进士。

李珵直棣常州府无锡县人,举人,弘治十年九目到任。

徐江顺天府大兴县人籍吴江县人,弘治己未进士,弘治十四年九月到任。

⿰王辇山东青州府寿光县人治癸丑进士,弘治十五年三月到任。

周郁南京兴武卫举人,弘治十七年十二月到任。

滕进河南南阳府汝州人,举人,正德三年十一月到任。


王𫐄直棣扬州府江都县人,弘治己未进士,正德四年六月到任。

李锐江西吉安府安福县人,弘治己未进士,正德五年十二月到任。

叶信浙江绍兴府上虞县人,弘治壬戌进士,正德六年十一月到任。

高魁河南开封府新郑县人,举人,正德七年七月到任。

傅浚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人,弘治己未进士,正德八年二月到任。

徐麟锦衣卫籍浙江龙游县人,弘治壬戌进士,正德九年六月到任。

  1. 因为没有“供役”条目,怀疑此处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