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鐵冶志/卷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鐵冶志
卷之上
作者:傅浚
1513年
卷下

建置

[编辑]

遵化鐵冶厰在遵化縣治東。地名白冶山。古兾州之域也。周属無終國。即今玉田縣。後入於燕。即今京師。秦属漁湯郡。即今薊州。漢属右北平。李廣守右北平。治所在無終縣。唐属平州。即今永平府。舊治在今遵化縣治所。天寳初始置。其後居人稍聚。因建為縣。隷薊州。宋時入於遼。金冶治莫詳。元時置冶沙坡谷。國初因之。宣德間移於松棚谷。正統三年移置於此。前工部主事東平張孚治之也。

白冶山一名白冶庄。東距遵化縣六十里。薊人謂之東爐鐵厰。四面皆山。前有小河。會通還鄉河。東注於海。西北数十里外。群山連亘不絶。古之所謂松亭関也。居民質勁。耐於勞苦。而不甚知書。近歲以来。始有向習之者。其地多寒。五月猶睡炕卧褥。然至其時亦熱。但習俗然耳。

松亭関外悉為戎彛。是則周之東胡。漢之烏桓。晋之鮮卑。唐之契丹。今之韃靼。其人習扵鞍馬。恒以氊帳酥酪榛菓之類自随。遇暮則止。歲無寧居。貧則夜宿皮囊。晝射野雀。就牝獣而乳之。亦可以卒歲矣。雖有部落相為統轄。然其習尚自成彛俗。與吾中華之人實相遼絶。盖山川既隔。風氣自殊。固有不可得而强者。此誠華彛之别也。我故曰関山連雲。此天所以界華彛也。関山。遵化邊山名松亭関。即今喜峯口。燕有三関。曰居庸。曰古北口。曰松亭○晋時未詳所属。或謂属於遼西。遼西即今平灤也。

里至

[编辑]

北京三百六十里。南京二千二百六十里。

東至灤州一百四十里。遷安縣一百二十里。樂亭縣一百八十里。昌黎縣一百八十里。

西至遵化縣六十里。薊州一百八十里。

南至豊潤縣六十里。玉田縣九十里。

北至三屯营六十里。喜峯口一百二十里。関山九十里。

東南至海岸二百里。

爐冶

[编辑]

大鑑爐附小爐

[编辑]

一、大鑑爐在厰治東北。專煉生鐵。每爐深一丈二尺。廣前二尺五寸。後二尺七寸。左右各一尺六寸。前闢數丈。以為出鐵之所。四傍窩底。俱石以砌之。以簡子石為門。牛頭石為心。黑砂為本。石子為佐。時時旋下。用炭火以煆煉之。頂後為鞴室一區。高廣各八九尺。室置鞴二扇。扇役夫二人。皷其風注於火。晝夜不暫停。雖風雨不避也。

每日下砂。俱以石心為候。石心通則多與之砂。石心燥則用石子化水以潤之。而少與之砂。約一二刻許。則化為鐵矣。每歲啓爐。俱在冬春二季。然冬爐地氣閉而火氣專。計所得者差多。在春爐則土膏動而火氣敷。計所得者差少。至於夏秋。則非其時矣。噫。不專一則不能直遂。不翕聚則不能發施。在物則亦有然者。

一、每爐每日出鐵四次。五日而彚收之。初數日所得甚㣲。日可一二百斤而已。十日之後。日可三四百斤。二十日後漸盛。日可六七百斤。四十日後。日計可得千斤。五十日後。日有千斤而羸三四百者。然亦止此極焉。七十日後。日又漸以衰少。至九十日後。則爐敗而不可用矣。然而其間亦有三四十日而敗者。有六七十日而敗者。有初盛而終替者。有初替而終盛者。消息盈虗。其數自不齊也。凡鐵從中出。皆方正成段。故謂之板鐵。間有従旁溢出者。則以䋲係鎚。鎚去其渣滓。是謂之碎鐵。碎鐵所得。亦與板鐵相為盛衰。但不能多得耳。由是合先後而總計之。每日約可鐵八百斤。一月可鐵二萬四千斤。一季可鐵七萬二千斤。此則較量折衷之中數。其間或有稍過與不及者。則爐火有盛衰。起爐有遲速。加以人力勤惰不齊耳。然爐衰出於数。則固無如之何者。若惰而不為。其責則在我矣。按宣德以来。熟鐵舊有常数。生鐵歲無定額。正德四年郎中王軏呈部。歲用大鐵爐十。每爐煉鐵四萬八千六百斤。共煉生鐵四十八萬六千斤。正德六年郎中葉信呈部。歲用大鑑爐五。每爐煉鐵九萬七千二百斤。亦煉生鐵四十八萬六千斤。竊以生鐵化砂石而為之。陶鎔變化。火候至難。固有少而習之。至老不能精者。而爐之成敗修短。出於呼吸。亦不能以盡料。非如熟鐵可以數計而坐策之。前人不能預定。固有以也。歷年姑未暇論。試觀正德六年。十爐未有一爐得鐵九萬者。今乃㮣欲五爐皆鐵九萬七千二百斤亦難矣㦲。然不預為之則。則其勤惰又無可考者。如前所謂七萬二千斤。盖其中制矣。然亦尤湏策勵而後可以庶幾也。按歷歲各炉。或三四萬。或五六萬。或七八萬。其間盖或有九十萬者。但亦絶少。故不可以一㮣律之也。

一、鐵砂出於砂坡𭖦及松棚𭖦等處。其色黑如炭。其質與常砂亦不異也。用水濕而火煉之。則砂化為鐵。不濕則不化焉。然砂之可以為鐵者。天也。而加之煆煉陶鎔。以成其鐵者。人也。天生之。人成之。於此可見天人所為。各自有分。而人之𠫵天地而賛化育者。亦豈可少哉。亦豈可少哉。

一、石子出於水門口及小水𭖦等處。色間紅白。畧似桃花。大者如斛。小者如拳。擣而碎之。以投於火。則化而為水。石心燥。用此以救之。則其砂始消。不然。則心病而不消也。如人心火太盛。用凉劑以救之。則脾胃和而飲食進矣。如以熟藥投之。其不至於增狂而速死者幾

希。故知心病而藥之。天下之良醫也。

一、每爐用底子石一。搪石一。窩子石二。関石一。夹石四。前廂石二。納後石二。小面石十。肩窩石二。外関石一。攔火石二。門石一。凡爐每歲皆再築。築用新石。𢘻令石匠取之於山。舊石皆不可用也。餘石一成皆不可復動。惟門石常壞。壞則必易。易則其鐵亦少耗。尤宜蓄石以俟之。

一、小爐一。在大鑑爐東。高五尺。長六尺。濶四尺。口五寸。凡大鑑爐所用撞鈎鎚𰼧之属。皆於此爐脩整。傍有小屋一區。以為藏器之所。

白作爐附灌爐

[编辑]

一、白作爐在柴厰南。每爐高五尺。長七尺。前濶二尺五寸。後濶二尺五寸。其傍可通風鞴。此則專煉鋼鐵與條鐵者。

一、灌爐在柴厰南。與白作爐相連。每爐高七尺。長六尺五寸。下截為爐腔以入鐵。前一尺二寸。後一尺八寸。上截為井。又以入柴。高一尺二寸。長一尺四寸。左右各八寸。其傍有小孔。以通風鞴。此則專煉熟鐵者。

一、煉熟鐵先热灌爐。乃置主鐵於爐腔。實柴於井口。𢘻泥而封之。用鞴以煽。皷其風。使注於下。柴盡更增。復封而皷之。凡五六畨而鐵熟。乃用刀截。鉗制而鎚鎚之。鎚成。取白作爐所鍊鐵條。横貫而繫之。四塊為掛。掛合二十斤。類而稱之。以貯於庫。

一、煉鋼鐵先成熟鐵。置白作爐。取生鐵加於熟鐵之上。皷火以煉。俟其合下一。出之用鉗。鉗制磨搽。以堅其合。如是者九。乃斧為数段。火燒而水漂之。而後鋼鐵成。

一、作熟鐵每爐五日領生鐵一千三百八十斤。碎鐵二百二十斤。柴四千六百八十斤。煉出熟鐵一千三百斤。計六十六掛。每掛凡四塊。

一、折鋼鐵每爐五日領生板鐵六百斤。柴四千三百二十斤。共煉鋼鐵二百五十三斤七両五錢。

山場

[编辑]

東至建昌一百五十里。

西至薊州一百八十里。

南至灤州一百五十里。

北至邉墻一百里。

右山塲四至。原係採辦柴炭之所。近時以来。山木漸竭。四隅有開墾者。酌令納炭。以供大爐。謂之地𤱔炭。其山仍行禁約。如有盗開者。照例發遣。

歲辦

[编辑]

正德五年工部郎中王軏呈部具題。歲辦生熟鋼鐵七十萬六千斤。

一、生鐵四十八萬六千斤。用大鑑爐十座。
一、熟鐵二十萬八千斤。一、鋼鐵一萬二千斤。共用白作爐二十座。

正德六年工部郎中葉信呈部復題。歲辦生熟鋼鐵七十萬六千斤。

一、生鐵四十八萬六千斤。用大鑑爐五座。
一、熟鐵二十萬八千斤。一、鋼鐵一萬二千斤。共用白作爐八座。

正德九年本部題。歲辦熟鋼鐵料七萬三千三百三十斤。

一、熟鐵六萬九千三百三十斤。
一、鋼鐵四千斤。

歲出

[编辑]

一、大鑑爐初開数日,每日用砂不過一石餘,五

日後日用二石,十日後日用三石,二十日後日用四石,或爐旺,則與之五石,四十日後用五石餘,亦有當增六石者,五十日後日用七石,七十日後則又漸减少矣,盖爐已老,雖多與之亦不能消也。由是裒多益寡,合先後而約之,每日用砂五石五斗,每月該砂一百六十五石,每季該四百九十五石,然此亦其大畧耳。爐之食砂,猶人之飮食,或增或减,時有適然,不能盡料也。

一、石子每爐五日用石一車,一月該用六車,一

季該一十八車,五爐二季該石子八十車。

一、每爐每日用炭五千二百五十斤,此郎中李統轄厰時隂較日晷而試之者,屢試皆符,較之前人所支,實為省約,以此計之,一月該炭一十五萬七千五百斤,一季該炭四十七萬二千五百斤,百日該炭五十二萬五千斤,五爐該炭二百六十二萬五千斤。

一、熟鐵每爐日五日支柴四千六百八十斤,每月

支柴二萬八千八十斤,五月該柴一十四萬四百斤,八爐該柴一百一十三萬三千三百斤。鋼鐵每爐五日支柴四千三百二十斤,一月該二萬五千九百二十斤,八爐該柴二十萬七千三百六十斤。二項計用柴一百三十三萬六百六十斤。

歲入

[编辑]

一、民夫:

薊州民夫二十七名,遵化縣民夫二十二名,八分。

豊潤縣民夫二十一名,灤州民夫一百五十九名,六分。

遷安縣民夫五十名,二分。

昌黎縣民夫六十五名,一分。

樂亭縣民夫六十四名,三分。

以上人夫四百一十名。

弘治以来,州縣僉派大户,每名給官價銀一十二両,各委官吏狎觧赴厰,督令買辦木柴三千六百斤、炭四千五百斤、石子一車,共柴一百四十七萬六千斤、炭一百八十四萬五千斤、石子四百一十車,該銀四千九百二十両。正德初,為因附近山塲光潔,柴炭採辦愈逺,每夫給與官價銀一十七両,共銀六千九百七十両,仍令照依舊数赴厰

買辦。正德六年,廵撫都御史李公貢奏請减夫價,以蘇民困,事下工部,尚書李公璲以為然,請行,管厰郎中葉信會同廵撫都御史将夫價柴炭

石子𢘻行减半,每夫實領官價銀八両,辦柴一千八百斤、炭二千二百五十斤、石子半車,共柴七十三萬八千斤、炭九十二萬二千五百斤、石子二百五車,該銀三千二百八十両。正德九年,本部尚書李公又因建白,復請以三分為率,减去二分,存留一分仍行,管厰郎中傳浚會同廵撫都御史王公倬議處,将民夫减去二百七十四名,存留一百三十六名,仍将價銀柴炭酌為减兌,每夫實領銀六両,辦柴一千斤、炭一千二百斤、石子半車,共納柴一十三萬六千斤、炭一十六萬三千七百斤、石子六車十八車,該銀八百一十六両。

一、軍夫:

遵化衞六十三名。忠義中衞九十七名。東勝右衞一百三十三名。興州前屯衞六十名。興州左屯衞二十六名。興州右屯衞四十六名。以上軍夫四百二十五名,每名每歲辦炭九百斤、砂三石八斗,共該炭三十八萬四千三百斤。正德元年,奏過每年除十名催工并造粮册,今實辦工軍夫四百一十五名,共該炭三十七萬五千三百斤、鐵砂一千五百八十四石六斗。正德九年,題减二分,存留一分,該軍一百六十五石。

一、大鑑爐軍匠五十四名、民匠十一名。每爐爐

頭一名、匠人七名,共八名,又推一人作頭。十

人治石,其餘軍匠納砂二石七斗、炭八百斤,民匠納炭三百斤、柴一千斤。

一、白作爐民匠一百八十五名、軍匠一十三名。

每爐爐頭一名、匠人七名,共八人,又推二人為作頭。二人專值小爐、脩理器具,其餘軍匠每名納砂二石七斗、炭八百斤,民匠每名納柴一千斤、炭三百斤。

一、輪班勘合匠六百三十名,除逃絶外,實在五

百六十七名。分為四班,每年一班,每班冬春

每名納炭七百二十斤,夏秋納砂三石六斗。今正德九年冬春納炭六百斤,夏秋納柴一千二百斤。

初班:申、子、辰年,一百七十九名,納炭九十六名,納砂八十三名,今納炭六百斤,納柴一千二百斤。二班:巳、酉、丑年,一百五十一名,納炭八十一名,納砂七十名,今納炭六百斤,納柴一千二百斤。三班:寅、午、戌年,一百九十名,納炭九十五名,納砂七十五名,今納炭六百斤,納柴一千二百斤。四班:亥、卯、未年,一百三十名,納炭六十名,納砂七十名,今納炭六百斤,納柴一千二百斤。

一、地畝:

遵化縣八百一十六畝四分;豊潤縣一千二百五十五畝;玉田縣二百七十三畝;灤州三百一十四畝五分;遷安縣一千八百七十六畝四分六厘。以上共地四千五百六十一畝九分六厘,每畝納炭三十斤。正德九年,題准每畝納炭二十斤,共炭九萬一千二百二十斤,但每歲所徴,僅餘其三之一而已。

錧鎋

[编辑]

順天府 通州 三河縣 香河縣

昌平縣 密雲縣 寳坻縣 順義縣俱出班匠班

薊州 遵化縣 豊潤縣出民夫及匠班半年匠

玉田縣出匠班半年匠

永平府 盧龍縣 撫寧縣出班匠半年匠

灤州 遷安縣 樂亭縣 昌黎縣出民夫班匠及半年匠

遵化衞 東勝右衞 興州前屯衞出君夫軍匠

忠義中衞 興州左屯衞 興州右屯衞出軍夫


隆慶左衛 隆慶右衛 會州衛 涿鹿中衛

大寧前衛 開平中屯衛 永平衛 興州後屯衛

盧龍衛 興和守禦千戶所俱出軍匠

催工

[编辑]

薊州委官一名 玉田縣廵山隂陽生一名

遵化縣委官一名 廵山醫生一名

豊潤縣委官一名 廵山隂陽生一名

灤州委官一名吏一名廵山隂陽生一名

遷安縣委官一名 廵山醫生一名

樂亭縣委官一名 昌黎縣委官一名

遵化衛 忠義中衛

興州前屯衛 興州左屯衛

興州右屯衛各催工一人 東勝右衛催工二人

吏属

[编辑]

工部虞衡司當該一名舊以厰軍能書省六

七人分掌其事正德元年郎中韓大章

請以當該一人司其事而以厰人能書者三人佐之

盖文移繁冗一人亦不能獨辦也

[1]

雜造局大使一名專管囚犯上工

雜造局攢典一名專辦局中文書

隂陽生三人值日司更并送月報

醫生三人醫治病囚并送月報

老人一名相視囚犯

大鑑爐作頭一名

白作爐作頭二名

厰軍四十人看守鐵料脩理庫藏牆垣

總甲五人

公署

[编辑]

工部厰治在遵化縣白冶庄東北。正統戊午,工部主事張孚建成化間,主事馬鉉重新之。其中為㕔事,㕔事之左為司房,貯文移為書辦所;其右為㕔西庫,貯雜器。其後為工部使宅,其前両廡為庫舍。庫之右為土地廟,為吏舍。庫之南為二門,為大門。大門之左為樵樓,樵樓之左為雜造局。局後為囹圄,囹圄之北為爐冶所,為柴炭鐵砂塲。

工部使宅在㕔事之北,前為過㕔。㕔之後為寢室,為居室。両傍各翼以小厦,是皆永新馬鉉搆之。其傍為四顧樓,即俗所謂看家樓者,同州馬祥搆之。左宅一區為翫學齋,興武周郁搆之。齋前為滌煩亭,太原郭經搆之。亭右為石山,為萃景樓,無錫李珵搆之。左宅盖讀書延客之所,交代者至,則於趾而暫寓也。厰人總曰舊宅,曰新㕔,南安傅浚各書以扁之。

宅後為蔬圃,圃後為小河。河自聖水濬抵於孔,遂過於大鑑爐。爐人資之以淘砂,又自大爐南注折過於玩學齋,經萃景樓西折,橫過於㕔事。㕔事之前為小橋,以通徃来者,遂直抵於西小河,會通於直沽河始。

請濬河以通鐵冶者,永新馬鉉也。盖鐵冶脩造,馬公之功最多焉。

虞衡吏舍在二門右,凡五間,郎中周郁建。

雜造局官舍在大門左,凡六間,郎中李銳建。

雜造局吏舍在大門左,凡二間,郎中葉信建。

庫塲

[编辑]

熟鐵庫在東西廡,共十八間,滑浩建者八,馬祥建者五,王軏達者五。

鋼鐵庫一間在西廡,滑浩建。

鑭鐵庫一間在東廡,馬祥建。

碎鐵庫在板鐵厰,一間。

鐵器庫五間三所,在東西廡者二,滑浩建;在㕔西者一,在板厰者二,馬鉉建。

囚米庫一間在東廡下,滑浩建。

板鐵塲在醒心亭南,馬鉉建,即舊㕔事地也。

柴塲在白作爐北,李銳建。

炭塲在柴塲北,張孚建。

砂塲在柴塲北,李銳建。

新廠廳事三間,在白作爐右,專收柴炭,李銳建。

大鑑爐房在大鑑爐所,李珵建。

白作爐房在白作爐所,李珵建。

大爐值宿房三間,在東廡東,高魁建。

樵樓一間,在大門左,張孚建,劉濂脩。

監房在雜造局北,二十六間,郎中周郁建。

快手值房在大門外,郎中高魁建。


祠宇

[编辑]

土地廟在二門内,王鉉建。

爐神廟在大鑑爐東,馬祥重脩。

城隍廟在東街門外。

火神廟在土神廟左。

厰北又有真武廟、関公廟、三官廟,以非祀典故不載。

坊市

[编辑]

司空行部在北街,郎中李銳建

三軍之需在厰門之右,李銳建。

百鍊之剛在厰門右,李銳建。

東街在厰外,郎中李珵移厰門向南,遂折民居為南北向,而名其街曰東街。

西街在厰之西

南街在厰之南

北街在厰之北

鋪舍

[编辑]

宅後両鋪

夹道五鋪

街市五鋪


督理

[编辑]

理部虞衡司郎中一貟

永樂間,俱以薊州遵化指揮領其事。宣德末,始委工部主事以董之。正統以来皆然。弘治丁巳,又用工部郎中奉勅以理焉,盖自郎中馬祥始也。

歴官

[编辑]

冬官使厰治,自関西周君福始,盖在宣德之末、正統之初也,其詳已不可考矣。

周福陕西人。

張孚東兖州府東平州人,正統丙辰進士,正統三年移建白冶厰。

趙恕順德府內丘縣人。

閆肅湖廣長沙府人。

胡純山西人。

李尚浙江寕波府慈溪縣人,正統戊辰進士。

夏澄浙江台州府天台縣人,天順丁丑進士。

趙繕山東東昌府臨清州人,天順庚辰進士。

張翥直棣蘇州府長洲縣人,天順丁丑進士。


蕭鼎廣東潮州府海陽縣人,天順甲申進士。

塗淮江西南昌府靖安縣人,景泰甲戌進士。

勒璽山東兖州府曹縣人,成化己丑進士。

陳勉江西撫州府臨川縣人,成化己丑進士。

馬鉉江西吉安府永新縣人,成化壬辰進士。

王均羙直棣真定府安平縣人,舉人。

李韶四川叙州府富順縣人,成化戊戌進士,成化三十年到任。

郭經山西太原府人舉人,成化二十一年到任。

吴郁直棣徽州府休寧縣人,成化壬辰進士。

劉濂山東東昌府臨清州人,成化戊戌進士。

滑浩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成化王辰進士,弘治三年二月到任。

馬祥陕西西安府同州人,成化辛丑進士。

王鈺北京大寧中衛人,成化戊戌進士。

李珵直棣常州府無錫縣人,舉人,弘治十年九目到任。

徐江順天府大興縣人籍吴江縣人,弘治己未進士,弘治十四年九月到任。

⿰王輦山東青州府壽光縣人治癸丑進士,弘治十五年三月到任。

周郁南京興武衛舉人,弘治十七年十二月到任。

滕進河南南陽府汝州人,舉人,正德三年十一月到任。


王軏直棣揚州府江都縣人,弘治己未進士,正德四年六月到任。

李銳江西吉安府安福縣人,弘治己未進士,正德五年十二月到任。

葉信浙江紹興府上虞縣人,弘治壬戌進士,正德六年十一月到任。

高魁河南開封府新鄭縣人,舉人,正德七年七月到任。

傅浚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人,弘治己未進士,正德八年二月到任。

徐麟錦衣衛籍浙江龍遊縣人,弘治壬戌進士,正德九年六月到任。

  1. 因為沒有「供役」條目,懷疑此處缺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