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重脩水目寺記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重脩水目寺記 
萬曆三十年年間
1602年
碑存於雲南省祥雲縣水目山寶華寺北五祖墳塔院內,高194厘米,寬69厘米,厚16厘米,石灰石質。圓首,高59厘米,寬94厘米,正中直書「重修水目寺記」。碑文直行楷書,20行,行36字。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立。

重脩水目寺記一行

釋氏之教,宏闊勝大,薄海內外,罔不崇信。即列禦寇,亦稱其蕩,蕩無能名。故梵剎所在,委多金碧二行焜煌。雖滄壞有時,然不旋踵。又皆興復於□驗。大法流行,與天地相為無窮矣!

雲南縣治南四十三行里許,有寺曰水目。世傳高僧普濟振錫山側,地湧井泉,遂剏寺焉。此唐元和間事也。歷年既久,寺四行就煙墜。至我五行明洪武丙寅,僧智源同守土本縣丞楊奴脩復之。適宣德丁未,內宦山姓者,揮金為助,增屋宇,造佛像六行,置膏腴,載在故碑刻,無煩殫述。下逮萬曆初年,日月久而寺又廢矣。會楊公如檟,號龍江,丞奴之七行玄孫也,官仍丞,克樹軍功,光復舊物,為令尹,倜儻軒容,蓋才而能者也。登山周覽,喟然興嘆,欲率八行乃祖之攸行,與寂因、如曉共圖營造。一則捐資,一則效力。遂脩塔、脩二殿、脩頭門、增建後閣暨左九行右廊廡、彌陀院、土主祠,悉煥然一新。且於寺右創別院,以奉地藏諸聖賢像。或範金,或施彩,莊嚴十行駢麗。更置田若干畝以飯僧,蓋為寺計久遠也。據寺規制不異於古,而崇廣華飾,視昔有加。雕甍十一行璇題,上凌霄漢。彤扉曲砌,下映林皋。梵咀互聞,鐘魚相答。洵哉!洱陽一大叢林也。往來觀者咸謂十二行:象教衰落之時,能化蓁莽為無上寶坊,厥功懋矣。然則龍江,其有光乃祖道岸,其無忝普濟、智源十三行者乎!如曉,號東明。思締造艱難,檀越之功不可民,保持悠久,又在啟□後人。不殫百里而遙謁余十四行。蒼山之阿,徵文為記。

余按,《尊那經》云:無盡功德,甚深微妙,乃有七種,而建立精舍,實居第二福田十五行。經云:廣師有七德,梵天福而興立佛圖、僧房、堂閣,實居第一。佛言如是。世人往往斥經營塔廟為十六行有漏因果□□□□可哉?若龍江、如曉、如玉,可謂允契經旨者矣。故記之。

沙門弟子□□十七行賜進士第文林郎山西道監察御史太和□齊孫愈賢撰十八行

皇明萬曆三十年歲次壬寅孟春吉旦

雲南縣致仕□□知縣楊如檟十九行

男□□知縣□□二十行

本明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