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芝村先生文集 (李喜朝)/卷之十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十 芝村先生文集
卷之十一
作者:李喜朝
1754年
卷之十二

[编辑]

答趙子直庚申

[编辑]

端陽日所賜復書。已足仰慰。昨復蒙荷申問。感慰十分。好雨未洽。天氣尙陰。未委孝履神相。令人瞻昂殊切。前後別紙。謹領盛意。盖觀今日士大夫。雖若爲國家憂念者。而徐究其實。其能實有所思。冀有所補於宗國之至計者。未知果復幾人。今哀在纍然憂服之中。而猶能眷眷而不忘。至於累書懇諭。而愈往愈切。苟非忠誠憂國有大過人者。其何能若是也耶。第此等議論。不徹於廟堂㙜閣之上。而今乃遠及於草莽一介之微賤。固知盛意所在。謂此區區得於當國諸公。或有可以相通者。然人微言輕。識淺誠薄。其亦何能足以有所感動也耶。古人於丁憂之中。至或上章論事。况晦翁於寒泉之日。旣與南軒商論時事甚切。前聖之䂓範如此。夫豈有所害於義者哉。玆欲以來紙送示婦翁。不知以爲如何。如或終以爲嫌。則勢須別作道理。謂以他人之書而傳錄以去。未知如何。惠連季方知亦無妨。且此事勢自有不得如敎者。此則賢咸老兄。親見而去矣。想或達其一二矣。抑區區於今日之時事。妄有一得之愚。哀旣發之前矣。尙安敢囁嚅趑趄。而不取正焉乎。盖甞聞之。天下之事。有本有末。治其本者。雖迂而實切。治其末者。雖切而實迂。然於本末之間。又必商時勢之緩急。酌事宜之輕重。必使先後得序。次第適當。然後方可有成效之可言。而無中廢之可憂矣。今日國事。正如垂死之人。大病方差。而元氣綴旒。正當扶持調護。使其眞元日盛。客邪自退。設有餘症尙存。亦不宜妄投峻劑。以貽無及之悔也。黃口白骨之寃。一族切隣之弊。此誠今日之所急者。小大之人。孰不曰可救可除。而人心不如我心。做時不如說時。士平居無事。抵掌議論。宜或可以一運手而可了。然若實能使之擔當變通。則莫不左牽右掣上窒下碍。其得卒至於有成者無幾。盖旣不先於根本理會。則其如此無恠也。區區妄謂國家今日。誠欲大有作爲。以光大祖宗之舊業。以挽回三代之至理。則自上必先有圖治之心。然後可以及乎事爲。苟欲圖治。又不可不養聖躬勤聖學。以爲之根本。盖必自上志氣淸明。精神專一。然後可以頻御經筵。開講經傳。考究義理之是非。覽觀古今之得失。於是焉嚴內治以肅宮闈。崇節儉以淸化源。明黜斥以正朝廷。收人才以充內外。恢公道以立紀綱。救百姓以慰民望。修軍政以備不虞。明敎化以回風俗。勵節義以淑人心。又能實有所事。不但爲應文備數之歸而已。則行之數年。世道夫豈有不升。國勢夫豈有不固。然於其中。又必細思熟講。使其精粗深淺小大脉絡。莫不洞然融會。豁然貫通。然後泛應曲當。發必中節。推之左右前後而無不準焉。盖此數條。固爲大綱。而其中又各自有多少節目等級。至於軍民二者之務。則來諭所云數者。固皆明切的當。一一可行。抑以愚意揆之。猶恨其包羅未及周。枚擧未盡詳也。然於所謂根本者。實能得力。則其下諸條。實不過擧而措之而已。苟爲不然。而徒切切於一二事爲之末。設令有所變通。舊弊未祛。而新患已生矣。况議論多端。事勢牽碍。亦安保其終至於就緖哉。愚恐其未必有實效。而反致其患害。此盖本末義理之當然。而若論今日急先之務。則亦自有說。盖權奸濁亂。忠賢斥逐。前後七年之間。國儲蕩竭而版曹爲虛簿。民生困悴而八路爲魚肉。况今上意雖悟。而學問之功未充。倚用方始而上下之情未孚。今若汲汲更張。爲一一改紀之計。則人心必益潰。民怨必益生。盖信而後勞民。民未信以爲厲己。萬一流言先熾而天意復厭。則豈不益爲卞莊子之計之所中。而一時士流之狼狽固無足言。其奈國家何。其奈蒼生何哉。愚意爲今之道。姑不須大作更張。大有變通。先於向來政令之最所爲患於民者。一一罷去。務以慰安其心。而又於上所謂養聖躬勤聖學者。汲汲留意。廣搜四方之賢人君子。聚之朝廷之上。又必保合同心。密勿無間。使其精神相通。論說相濟。徐觀聖學之漸就。民心之小安。然後凡於更張變通之方。始復長弟。設施則行之有緖。而成之或易。無乍作旋罷之患。有長治久安之效矣。如何如何。凡此皆出於愚淺之見。非敢自以爲適用之策也。然旣辱勤示。不可闕然無報。玆故覼縷如右。切望反復商量。復以見敎。欲待回音。試爲婦翁一言也。今日往復。雖出於講劘之意。而却亦有煩於聽聞。亦乞秘之而勿宣也。

答趙子直戊辰

[编辑]

紙末誨諭。眞實痛切。倘非愛之深期之重。何以及此。近來師友間此等說話。絶無僅有。此亦係世變也。尋常慨歎。今者來書如此。使人不覺心眼俱開。三復莊誦。不覺感佩。只媿不敢當。撫躬怵惕而已。仍竊記先相公大爺於楓嶽行時。到金化。寄示一律於區區。盖深以括囊爲戒。而輕淺之性。不能體行。有得玆復。仰煩鐫誨至此。俯仰愴歎。尤切悚然。抑區區亦非全昧此義者。平日與諸公語。亦甞屢以此相勉。書札具在。然於執事輒如許者。意亦有在。謂或可相諒。仍欲以爲知及仁守之一助矣。今讀來諭似亦猶未深悉。豈欲相勉而故爲之辭耶。抑眞以爲血氣之發耶。昔年見贈詩。有鍾期惟識伯牙心之句。每自謂知我者惟執事。且區區之意。切欲執事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公平寬厚之中。更兼明燭秋毫壁立千仞底意象。所以不避煩忌。有言輒竭。自謂古人道理自當如此。果或認以世人私意黨習。則雖滅身。亦不足以洗恥。從今以往。當不敢復言矣。澤堂有言沙溪之尊栗谷則學也。其餘皆黨也。竊謂此言甚精。未知以爲如何也。尤門云云。恐亦未深知之言。向來雖或有一二人之如此者。至於今日。竊恐其此亦未易得見也。若其講學明道之論。正宜十分服膺。以承嘉惠。而顧如區區。病日益深。志日益昏。精神氣力。日益消耗。早晩歸田。不過作一閑人而止。惟乞執事身任斯道。眞知力行。卓然爲橫流之砥柱。使一線斯文。不至泯滅。幸甚。

答趙子直庚辰

[编辑]

卽日。天時漸熱。伏惟台候起居萬福。前日復書。迨用慰荷。昨又謹承委札之問。兼受亭㙜扁額之惠。拜受欣謝。無以爲諭。某頃得病患少暇。作金沙寺之行。轉向九月山。纔始還歸。而行役之餘。方此伏枕呻痛。憐悶奈何。區區去留。姑未卜遅速。而病情日加。且以風氣不佳之故。匪久。欲奉還親行於桂陽。不知其後事果將如何也。學政雖自謂盡心。而只緣已無躬行之實。無以表準多士。使有觀感之益。若得如致道令仲和兄諸人。爲山長洞主。則誠幸而無奈何矣。此來時。始欲遵倣晦翁南康時事。上聞于朝。乞賜書籍。且請得山長洞主。而旋思以晦翁而尙被沮格。况今踈賤之蹤。何敢爲此。遂不免寢罷。而中心則誠有耿耿者矣。台鑑果以道自任。則此誠其責。而亦不敢望其辦得矣。前書旣以興起百年之後爲敎。故今因仰復有此漫及。世人聞之。必大笑矣。亭㙜兩額。刻後當如敎印呈。不宣。

與趙子直辛卯

[编辑]

卽日。伏惟台候動靜萬福。竊聞有大拜之命。區區攢喜。曷任鄙誠。向來大病之餘。乃有此擧。似尤有不偶然者。不知大監將何以副聖明之眷。塞朝野之望耶。區區前此敢以休致仰催者。不但爲大監晩節計。亦欲更得追隨於南阡北陌間。以續舊日事。而今則將不可望矣。在大監。唯當一意擔當。鞠躬盡瘁而已。倘與徐相兄協心共貞。以上輔君德。下濟民生。使邦內乂安。邊境無事。則如區區之爲逋氓者。亦將與有其幸矣。庚申往復事。大監其尙能記之否。當時婦翁在原任。大監亦居憂。且未登第。而猶眷眷宗國。有所深望。况今進位端揆。秉國之匀。其可晏然而已耶。徐相兄當國已久。此曾不一言相勉。盖欲自處如是。而今於座下略貢微忱者。實有所感念而然矣。然亦不敢多言。唯望俯諒。而卽丙去也。千萬非書可旣。只此不宣。

答趙子直壬辰

[编辑]

白雪滿山。月色甚明。正爾孤坐默聽。磵流潺湲。門外忽有剝啄聲。亟問之。乃貴使奉珍函來者也。寵翰已極鄭重。又以荷葉酒一壺致之。遂於燈下煖飮一二盃。便覺香氣滿口。此何異親奉談笑於樽俎間也。欣慰拜荷。不知所謝。仍審比日至寒。台體動靜增福。仰喜亡已。此中病狀粗保。而千萬不意。蒙此恩擢。此豈賤分所堪。惶悚已極。又聞玉堂有陳及區區姓名者。尤令人愧欲死矣。此際讀此下書。大小兩紙。辭意莫非善戱。而其中亦有非戱者存。誠感盛意。但如區區者。半生從宦。手脚盡露。今只欲爲聖世之一逋氓而已。固不足與論於古人出處之義。况自退陶以至懷川兩老先生。是尤何等法門。而敢欲效之耶。竊記丁亥冬。大監有勸出之敎。區區敢引聽松答尙相書以對。盖其本情然也。夫豈以橫逆而有所中變耶。區區常自謂大監知我。今而觀之。亦大不然矣。奈何奈何。抑讀來諭。所謂送白衣。有傷與受之云。其始欲以菊酒相分。使全晩節。而學淵明之逸者。實出中心之愛。而旋復以荷葉代。無乃再數長廊柱而誤耶。恐亦或出於諷意。非眞以爲有傷與受而代之也。然則不可謂大監不知我矣。今欲更請白衣。以卒承勉戒之意。因有得隴望蜀之嫌。故未果焉。書此還自一笑。伏想亦爲之發噱。而恕此無禮不恭之罪也。餘不能一一。

答趙子直乙未

[编辑]

此中凡百。姑幸粗保。池上之舊齋已成。谷中之小菴又營。居處非不具矣。只無與相往來者。每閉戶塊伏。一味窮寂。何甞不思昔年事也。然旣得兩孫。又皆經痘。其大者方始學書。此差有味。記曾生男之日。蒙以從此溪廬有主。吾人百不憂爲諭。今又有寶珠成雙之敎。倘非至意。何能俯念如此。抑此抱孫。固非始望所及。而犬馬之齒。居然又已周甲矣。歲月幾何。衰老遽如許。俯仰怵惕。無以爲懷。伏念閤下位極人臣。年迫八旬。其厚德完福。誠近世所罕有。如松相兄之屢爲元輔。當國盡瘁。亦豈前日相從此地時。所敢期者哉。區區所曾引文富事。固亦妄矣。卽此無狀。亦旣忝叨下風。而今直爲此兀然無用之一庸人。將未免於醉生夢死之歸。一念及此。感嘅多端。伏想有以下諒也。抑今下敎中。又有花事向闌。誰與共賞。對花淺斟。領此戀戀之云。尤覺悵然興懷。不知何日復陪几杖。尋春於霞谷龍湖之間。以續舊遊也。所欲言者。不及究宣。只乞爲國益重。以慰具瞻。

與權有道尙游○壬辰

[编辑]

踰月吉祭一段。鄙說果於禮意。不至大悖否。旣答兄書後。偶看同春堂別集。其答月塘相曰。禫在孟月而踰月則固是四時常祭之月。若禫在季月。則雖踰月。亦非四時常祭之月。答驪陽爺曰。吉祭只從踰月。以來朔爲限。盖只以徙月爲期。未知如何。答鄭鳳輝曰。今禫在十二月。待正月行之似得。又答人曰。吉祭實喪畢之別祭。何擇於孟季月。孟月之僭。恐非所疑也。又云常時正祭。雖或行於季月。猶是禮之變者。何可執此。而謂吉祭亦可行於季月耶。如以仲月卽行吉祭之故。仍謂季月。亦不待踰月。則恐涉於拖引支離之弊。而反失禮經之正義也。又云。老先生初疑季月行禫者。雖踰月不當仲月。無寧以終喪之別祭爲主。無論孟季。皆行於禫月爲宜也。旣得愚伏踰月常祭之論而快改之矣。據此禫在季月。則吉祭之不可行於同月。已有沙溪,同春兩先生之論。踰月二字之義。亦不過指謂翌朔。其非越一月。亦可見矣。然愚伏所謂外除踰月。又踰一月者。雖欲泛以經月之意看。終有未快者。此可疑矣。兄之答人問。雖未免失着。沙溪初見亦如此。此亦不甚爲異。而旣覺其誤。且得先賢定論。則恐宜說及於其人。使不失禮也。如何如何。

答權有道癸巳

[编辑]

東漢趙苞。爲邊城將。虜質其母。招以城降。苞不聽而遽戰。虜殺其母。程子曰。遽戰非也。別求可以周旋之道。如不得已。則以身降可也。此見於性理大全。不得已則降云。未知果如何。愚意降字。似是死字之誤耶。

趙苞事蒙此所詢。竊想兄意以降爲不可。而疑其爲死字之誤矣。然以其首尾語意及以徐庶爲得者觀之。則其以爲當降可知矣。性理大全中所載程子本語。比兄錄示者頗詳。故並與綱目中所載者與夫徐庶,王陵事而並爲謄上。以備參考。槩程子之意以爲雖不以城降。若姑不遽戰。別求生母之道。而終不可得。則亦當身自投降。以生其母云矣。然則苞當以城屬之管下使守使戰。而已獨往降矣。賊之欲得苞者。爲城非爲苞也。其以此生母。固不可必。設或母子皆至見殺。城旣不破。於國無損。在苞旣自盡其道。雖死可無恨矣。不但程子所論如此。朱夫子取以載之於綱目。其意亦可見矣。徐庶無守城之事。故只身自詣操而已。王陵其母先死。往亦無益。且當讎楚而有必報之心。仍而屬漢義亦當然矣。徐衆論靳允事一段。亦錄去。衆之爲人。雖不可知。其論則恐不易矣。如何如何。

與權有道辛丑

[编辑]

時日漸多。慟割愈甚。竊想成服已過。萬事無及。天倫至慟。其何以堪遣耶。瞻望慟哭之外。尙何仰喩。仍惟卽日霜寒。服體動靜增相。念兄未盡蘇健。且當閱月行役之餘。遭此重慽。若不大段寬遣。必有前病復發之患。幸勿爲無益之悲。以貽後悔。千萬泣禱。幼晦之先亡。固爲欠事。其他人事。殆無餘憾。今此喪事。雖謂之福可也。况兄能及歸拜。得成數十日歡會。此亦甚幸。雖可悲而亦可慰。且吾輩俱是朝暮人。眞所謂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如弟者。從遊四十年。誼情固深矣。至於向來佩符時。三四年密邇往來之樂。尤他人之所不能得者。自今思之。怳如一夢。雖欲排遣此悲。有不能得。今朝又設位而哭。制服三月。然何能盡表此區區之心也。慟矣慟矣。承訃後。卽作慰書入送矣。果卽徹覽否。其前未緘之書。今亦不必追呈。而亦不忍不使兄知。年譜事曲折。玆以送上。幸獨覽而勿煩人眼。如何。此亦愴慟而隕淚處矣。師門後事尙多未了。種種悲隕。夫復何言。末由面慰。更乞加護自愛。以副區區。

答權有道

[编辑]

所詢兩說主人。其上者金大成。下者金鳳瑞。大成公欲與弟相依以居。自今春挈家來此。鳳瑞公欲往黃江。因兄之不許。無可住處。留此已數月。弟適得魚掌憲有鳳與李鎭安顯益。往復冊子而見之。故兩生各爲說如此。大成則同魚。鳳瑞則同李。欲知兄見及伯大監所論。果如何。有所呈稟矣。今承示敎。頗與淺見相符。良用慰幸。盖中庸章句。旣曰。人物之生。因各得所賦之理。以爲健順五常之德。則其不可謂物不具五常明矣。况其他文字說話可據者甚多。如云仁義禮智。物豈不有。但偏耳云云者。尤豈不明白乎。然以此而謂牛馬亦同稟人之理。仁義禮智粹然全具云。則豈不誤乎。朱夫子所云渾然太極之全體。無不各具於一物之中者。盖謂各具之理。亦不過同一太極之全體云爾。非謂旣各具而又全具也。譬如水。小器之水與大器之水。器雖有大小。而其爲水之全體則同。所謂全體。猶言體段與本體。非謂全具也。今謂物不具五常者固非。而又以牛馬謂同稟人之理者。亦豈當耶。程朱以後。先賢議論。或以有偏全言。或以無虧欠言。義各有當。不以辭害義可也。淺見本自如此。未知果如何否耳。曾聞兄燕行時。亦逢人論此云。信否。其人果何如。而其論亦云何。久欲奉問。而不欲入於是非叢中。故未果矣。今因言端而敢稟。或者又曰所謂偏者。從發處而言。非謂合下不具也。此說未知如何。亦望示及。

答申翼仲鐔○庚寅

[编辑]

近日往復誠可笑。而兄旣發端。雖不肯畢其說。弟亦何可全無所對耶。盖兄初書以爲直兄謂弟不爲爲世道計。與古之儒賢䂓模不同。兄亦以其言爲是。故弟敢對以儒賢之稱。固非弟所敢當。而然欲聞僉兄所欲使弟自處之如何。則後書所敎。又不啻縷縷矣。盖其所傳直兄之言。有曰。兩大臣與靜能是一家。若能左右通議。如美村,玄石之於尤翁。栗谷,牛溪之於思菴。則豈無一分可救之道。而有若高飛長往。果於忘世之爲。此甚可惜。兄亦以爲寒崗,沙溪官卑之時。亦甞有通議朝論之事。而某友專以退讓爲務。故弟亦微示警意而不欲變。無可奈何云。而且曰。老兄眞有意於斯世。則敢不以所受於古人之徽言。當日之急務。一一條陳云。此其所以期望者。誠不着題。然欲悉聞而有所商量。則兄又謂弟不欲當。而更不開示。誠未知盛意之所在也。盖弟固有自定於中者。然其所謂古人之徽言。當世之急務。果能有聞。而當於心者。則亦豈不有所回稟而求敎耶。直兄所謂昔之儒賢。以行道濟世爲心。故所貴乎儒者此也。孔子之轍環天下。孟子之歷聘齊梁。其果非之乎云者。可謂正正堂堂之論也。弟雖庸陋。豈不知此義乎。但必如孔子之聖。然後可以轍環天下。必如孟子之賢。然後可以歷聘齊梁。非孔子而轍環天下。非孟子而歷聘齊梁者。非大愚則至妄也。古之儒賢。雖其地位有高下淺深之不同。然亦皆實有所抱負。故未甞不以處。則獨善。出則兼濟爲心。而若弟者。則卽空踈蔑裂之一野人也。雖以虛名之故。屢叨非分之職。環顧其中。實無所有。儒賢雖不敢望。而卽今人之仕宦者。亦無以當之。故量能度分。杜門守拙而已。朱夫子有言。憂世之心。報主之願。雖不敢忘。綿力薄才。了得甚事。不如且跧伏。過此殘生。先人亦甞引此語。以答諸長者勸出之言。今區區意思亦如此。未知果不僭猥否也。然弟雖在今日。苟或賴天之靈。得有一分所得可以展布當世者。則亦豈欲必守此東崗之陂乎。僉兄全不知弟實狀。故乃以此期責。可謂擬非其倫矣。爲僉兄今日道理。當勉弟以儒者工夫。不當先以儒者事業責之也。弟果眞有儒者工夫。則必不待僉兄之言。而自不欲枯死巖下也。然古人之有抱負者何限。而其能遇時而行於世者亦絶無。此豈易言哉。至於牛,栗,美村,玄石等說。鄙意有所不然。牛,栗世固不常有矣。如思庵亦豈易得耶。若無思庵。則雖有牛栗。亦無如之何矣。美村則自謂不敢當明廷之憲臣。而願爲尤門之諍友。玄石則雖被尤翁推挽甚力而出。本欲自行其義。非如美村之但勸尤翁也。寒崗事。豈指癸未答栗谷事而言耶。此則師友間泛論勉戒之言。不是異事。沙溪則反正諸公。皆其親友與門生。所嘗尊信之間。其有勖勵者無恠。此豈人人之所可學也。抑弟於美村事。竊亦有所未喩者。使尤翁而道同志合。則出處雖異。隨事相勉。固無不可。今其所爭者。乃黑水事也。彼此所執。不啻逕庭。而終始爭論。至十數年而不已。如此者。似不如出當世道。自行其志之爲愈也。若乃左右相靜能云云。直兄於此。恐尤未能深思也。弟旣量能度分。杜門守拙。則雖於一家間。何敢與論國事。而設或欲有參涉。寧有聽信之理耶。使弟出身登朝。方在其位。則無論事之大小。言之是非。或可如此。卽今顯晦之道旣大異。語嘿之宜又自別。其不當參涉。較然明矣。如此而猶欲强聒。則是不惟自失其身而已。其於國事。亦有何所益哉。雖然。若有金丹妙劑。可以起膏肓之疾。則我自竭忠効誠。亦或一道。而以弟之愚。實無奇謀異策。可以有萬分救一之勢。此所以願更得聞兄所謂徽言與急務也。抑弟於此。又有一說。若如弟者。雖或有桑楡一分之得。必難行世而有爲。盖其勢然也。惟僉兄則不然。凡係行道之任。皆分內事也。今雖見擯。决無永廢之理。若及此暇時。力究墳典。務以義理。澆灌栽培。仍且勉戒一時儕輩。使皆用力於聖賢之書。留心於經濟之學。以需他日之用。則豈不爲世道生民之福哉。靜庵先生所謂不如出身登第。以通行道之路者。盖亦爲此故耳。如何如何。兒子明欲入去。故昨試口號寫此矣。復承來敎。諭及近日一二事。欲令弟救得。而引晦翁之於趙,留兩相事。盛意可謂切矣。但於弟自處之義。則恐未及入思也。孟子不云乎。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與間也。唯大人爲能格君心之非。此不但臣之於君。雖於當國大臣。亦當如此。况伊川之於溫公。亦猶曰泛論人才則可也。弟若果有至言格論。可扶世道。則泛論大體猶或可也。至於一言一事之得失。决不當抉摘。而有所云云。盖在方外者。道理自當然也。晦翁於趙,留兩相。亦何甞抉摘一二事而屑屑論之哉。鄙見如此。未知如何。

答金士直楺○庚寅

[编辑]

區區讀書未精。雖於尋常文義。亦未通曉。况此深奧之理。其何敢妄有議論。只偶有一得之見。不得不吐出。然若無朱先生說話可爲斷案。則尤何敢乃爾耶。今來諭謂愚與農兄。各有明据。似亦於兼體用。原於智者。一可一否。而有是敎也。旣蒙勤示。有不可闕然無報。故更以淺見回稟於下。以俟進退焉。

按。中庸序曰。心之虛靈知覺一而已矣。以爲有人心道心之異者。以其或生於形氣之私。或原於性命之正。而所以爲知覺者不同。勿齋程氏釋之曰。虛靈心之體。知覺心之用。新安陳氏又釋之曰。前言虛靈知覺。摠心之體用而言。此單言所以爲知覺者。專以心之用言也。農兄所謂虛靈知覺。自先儒已皆分動靜體用而言之者。卽指此。而今來諭。亦許其爲獨得之見。又以先儒爲未深得乎朱子之本意。愚未知朱子所謂虛靈知覺者。果兼體用動靜言。則其下何以曰或生或原。而所以爲知覺者不同耶。此所謂知覺。旣不得不以心之用釋之。則上所謂知覺。亦安可分而二之耶。程氏陳氏之所論。誠深得乎朱子之本意。而今反以爲未也。區區於此。竊所未喩。盖所謂虛靈知覺者。若不分體用。則朱子又何以曰。只是這一箇心知覺。從耳目上去。便是人心。從義理上去。便是道心耶。况以知覺言心。實本於橫渠。而其言曰。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此所謂知覺。其果可以兼體用言耶。愚意竊謂知覺正義。則當以用言。而其或有一二不然者。則卽如能知能覺云耳。如何如何。且兄又以孟子盡心註及書大禹謨註。爲兼體用之證。此於愚意。恐亦未然。盖孟子則以盡其心之全體論。故章句釋心以神明。書則以人心道心之發處言。故章句釋心以知覺。其謂具衆理應萬事者。卽幷指心之原本將來而言。可知上所云神明者。爲心之體也。所謂指其發於形氣義理者。亦承主於中應於外而言。可知上所云知覺者。爲心之用也。今若以此二訓。謂擧體而用在其中。言用而體亦可見云則可矣。尙安得以爲兼體用之證耶。愚故曰。若以能知覺言之。則固亦可兼體用。然知覺之正義。則乃直以心之用言。至於幷言虛靈。則尤當爲一體一用也。朱子所與潘,林兩書中。其與潘者。則固爲農兄所引兼體用之證矣。林則似亦取以證之於不可原於智而已。今來諭又若以爲幷證於兼體用者然。此則恐或未及深察也。且農兄以大學章句虛靈不昧。爲兼體用。此則如來諭所引神明之云矣。至以中庸序虛靈知覺。釋之以虛靈而能知覺。虛靈底知覺。此又未知於文義通乎不通乎。夫本文旣曰。心之虛靈知覺一而已矣。上旣有之字。則安可復釋虛靈知覺曰虛靈而能知覺。虛靈底知覺耶。農兄之見宜不如此。而乃如此。誠未可知也。况其以虛靈爲可言於用。而靈又不止於靜一邊者。亦有可疑。程子所謂心兮本虛。應物無迹者。盖謂心體本虛。故雖應物。而未有痕迹可摸捉。惟於視操之爲緊要云爾。夫豈以其用之所行者爲虛耶。若靈字則栗谷甞以爲心之知處。雖未感物。靈固自若云。據此亦不害爲靜一邊。其安得直以動言之耶。幸於此深思焉。

按。心卽所能知覺者。故固有以知覺。謂之心者。然恐不可謂心之體段。盖體段之云。猶可言於虛靈。而不可言於知覺也。且謂氣安有兼體用之氣乎。而又以所知覺謂主乎中。能知覺謂應乎外。此亦未安。體用二字就氣上。亦可分動靜言之。安得謂之氣不兼體用乎。若所謂主乎中應乎外者。盖指心而言曰。主一身乎內而應萬事於外云爾。恐不當以性情分。至於能所之云。以朱子所謂至靜之時。但有能知能覺者。而無所知所覺云者推之。亦豈可以主乎中者爲所。而應乎外者爲能耶。想或以所覺者。心之理。能覺者。氣之靈。有此云云。然此所覺能覺。其語意。似本不與所知覺能知覺同。况氣之靈。容或近於應乎外。而心之理。恐尤不相着於主乎中。盖所謂主者。心也。非理故也。如何如何。

此一段。來諭正符淺見。幸甚幸甚。盖若無朱子定論。愚亦何敢自信。但所覺者。心之理。能覺者。氣之靈。曾亦泛引未必以爲可證於知覺。原於智之義。而農兄旣錯認。有所云云。今來諭亦幷引之而曰。何可盡抛此等明訓。其所以可證於原於智者。想應有說。幸更有以明敎也。

此一段。來諭發明甚備。所引朱子語。亦甚襯切。令人欽歎。但於其所謂知覺之所以爲知覺。實原於智。此其爲兼體用貫動靜云者。亦一合而一不合。夫旣謂之原於智。則又何以曰兼體用貫動靜乎。農兄則以爲不原於智。故謂之兼體用貫動靜矣。若如來諭。則是亦農兄所謂頭上安頭者。未知如何也。朱子雖有思慮未萌。知覺不昧之說。此以能知覺言。非知覺二字之正義也。農兄亦曰。未發時。未有所知覺。而能知能覺者自了然云。然則有所知覺者。豈不爲知覺之正義。而猶且必以知覺二字。爲兼體用貫動靜。此區區所不能無惑者也。

答金士直

[编辑]

知覺說。區區愚見固未保其必是。然旣有朱先生所論。故意或不至於無據。然於精到之諭。則誠不敢當矣。抑其大體。兄若果以爲精到。則是便爛熳而同歸。故前書云然。今又謂雖精到。間有疑晦。正宜於此。痛加剖析。以相反復可也。豈容强屈苟合。以自取自欺欺人之譏哉。早晩必蒙鐫誨。有所砭正。斯謹拱而竢之。近見農兄文集。其抵閔彦暉書。以胡雲峯所引知卽心之神明。所以妙衆理而宰萬物者。謂朱先生本訓心之知覺。而雲峯移以訓智之性。章句盖言知覺之所知。或問發明知覺之體段。其雜識。又云智乃人心是非之理。確然而有準則者。知覺則此心虛靈之用。神妙而不可測者也。夫以知覺專爲智之用猶不可。况直以言智可乎。又問彦暉虛靈知覺。是性之體段。抑是心之妙用。盖其意以知爲知覺。知覺爲心之妙用。故其言又曰。此二字。特以狀心之妙用云。且其答舜瑞書。又云。虛靈知覺。皆兼動靜體用說。抑知覺雖不專屬動。中庸序文。先與虛靈幷說。後却獨言知覺。或似有分體用之意。故前此不深疑於小註之說。今更詳玩。似亦不然。故妄爲定論云。此兄每謂知覺二字。當兼動靜具寂感。而顧於辨斥雲峯處。乃專歸之心之妙用。此與鄙說知覺正義。當爲心之用者。有何異同耶。且其所云知覺。雖不專屬動。而中庸序文。先與虛靈幷說。後却獨言知覺。或似有分體用之意云者。日前所見可謂得之。而乃又謂似亦不然。亦不說破其所以不然之故。此殊未知其如何。無乃近於再數長廊柱之說耶。此兄見識本自超詣。况於晩年尤豈草草。實非如弟者所可容議。而此二段議論。終恐未允。槩皆有朱先生以下諸儒先定論故也。如何如何。初旣未能歸一。子益敬明。又皆固守其論。不容商量。他無可開口處。而惟吾兄許以相講。故玆又不憚縷縷如此。幸幷與前書中不是處。而一一回敎。如何如何。

答金士直壬辰

[编辑]

前書示諭。謹已仰領。兄之去就。誠出於理窮勢極。其出而承命固宜。但古人所謂出非不可。出而無所爲不可者。眞是格言。兄之侍講。亦已屢矣。不知前後所奏達者何語。而能有啓沃之効耶。來書謂聖心虛佇。頗有振厲之意。此則雖於邸紙上見之。亦可仰揣。上作下不應之歎。果如所敎。寧不慨然。然所謂聖心虛佇者。苟出於至誠無一毫虛僞。則下豈有終始不應者耶。此亦自上益加勉厲處。而至若兄之自謂難於措力。而欲藉草野之養德者。雖出於謙辭。無乃已有逡廵却步。不肯擔當之意耶。草野者。誠得其人。則固應有助矣。倘或不得其人。則無亦反有所害耶。其欲使弟幡然舍東崗之陂。以應吾君側席之誠者。可謂字字不相着。若以弟爲草野養德。而使之幡然。則彼眞草野養德者。恐尤不肯幡然而起也。且兄以爲自古聖賢。何甞預期其必可爲而後起。豈兄認弟。亦以必不可爲而不出耶。兄於弟尙如此。大不相知。他尙何言。他尙何言。只自慙悚而已。

與金士直

[编辑]

念弟昔在己酉草土之日。竊以先人抱道未試。志業未究。爲至痛。妄有繼述之意。及拜尤翁於華陽。請名所居之齋。尤翁命以志事。仍爲文而勉之。自此益復感奮。謂聖賢可學。俄値世道大變。遂奉親東歸。專以悉追先志爲務。不意庚申更化之後。被薦入仕。當時年甚少。雖不敢遽然承當。因其有早晩便養之計。又恐有自重之嫌。遂依古人謝恩不之官之例。自此有除輒出。無官不就。雖如格外之命。亦皆一切冒承。獨於㙜憲。則以其職責甚重。不可容易。故前後皆不免違逋矣。辛巳居憂時。伯溫甞來問日後所處。弟答曰。前日之仕。只爲親養。今豈爲妻孥口腹計。復從祿仕云。逮至免喪。而忽有淸風之除。區區竊思之。先人於己酉。蒙被出入書筵之命。當時。今聖上在東宮。而方九歲。先人之年爲四十二矣。不肖於丙子。又被書筵之命。今王世子亦九歲。而不肖之年又四十二。是旣可異。心甞感惕。况先人所經。只仁川淸風兩邑。而吾今又叨兩邑。此亦奇事。吾何可不赴。遂變前計而就之。及丙戌遞歸。雖被諸公力勸。亦未甞復萌祿仕之念矣。去冬。承宣之擢。出於萬萬意外。於是又竊思先人於仁川則以執義。淸風則以應敎內移。吾所歷凡七邑。而獨於仁以持平。淸以掌令遞。先人以承宣蒙擢。而吾又如此。前後事。雖出適然。亦實奇異。盖吾初意。固欲追先人平日之志。力學成就。以承家業。而因早出世路。奔走吏役。晩又志氣摧頹。舊業荒廢。將不免孤負初心。惟有沒齒田間。不墜先人歛退之風者。庶幾不至於大爲忝厥。然事關先人。則雖更得邑而去。亦猶可爲。况今所遭境界。恰恰相似。則先人所行。吾亦豈不可行。盖先人於承宣辭遞之後。自詣輦下。肅謝軍衘故也。夫先大王之於先人。則責以事體。今聖上之於不肖。則勉以世祿。此亦不可不仰承者也。至於加資辭免。亦遵先矩。而䟽中敢引先人當日䟽語。謄進數行者。亦爲此也。初聞寵命。卽生此意。而但又有一事。先人於肅謝軍衘之後。卽有職名。且有難安情勢。欲遁還而被春翁所挽。謂非世臣分義所宜而止。今吾亦於肅謝之後。恐亦或有狼狽之慮。且若遁還。則又甚未安。故以此持疑而不敢决矣。近見士秋仲剛諸人。皆以備局堂上。任意退去。自上雖以爲未安。而亦不至譴責矣。彼以身居宰列。一生從宦之人。猶且如此。况吾以野民。恐尤無所不可。閔台靜能。亦以爲留䟽徑退無妨。故斷然欲行。而但鄙心雖如此。朋友間議論。不可不歸一然後行之。故昨日所稟者然也。兄乃大加非斥。又不肯細聽弟言。固知兄意專在於欲責弟以儒者去就。故以有召則不進。無召而自詣爲不可也。論以自重之道。誠如兄言。而弟旣半生從宦。今亦不敢以儒者自處。况有先人所行一節。今此一謝軍衘而退。何至不可耶。果令弟實有所學可以展布。一謝軍衘。遵師先矩。外伸分義。內遂私計之後。早晩出當世道。亦非不可爲者。弟若無一分可行之道。則只行此一着。仍以廢伏。終身不復出脚。亦可也。今之論弟去就者。如兄每以儒者第一件道理相勉。豈不感動。而終於弟不相着。其他又多勸弟以專不出脚。此則又不知本色本心也。有召則進。無召則不進。固義之常也。今弟此計。盖自是別㨾道理矣。抑弟又有一說。兄以弟不以程,朱出處爲法見責。夫程,朱固人人所當學。若其出處。則恐不可人人而學之也。且以程,朱已行者言之。明道,晦庵之仕。雖爲行道。凡係外仕。亦無不承命。伊川固以處士自重。然亦有末年西監之就。何甞盡如伊傅太公之所爲耶。至若濂溪。則終身爲州郡。而亦不害爲承孟氏之統。我東諸賢當以退,栗爲宗。然退溪則終身謙退。栗谷則自任經濟。䂓模不同。而其於分義當伸處。亦未甞不伸。其他諸賢。雖不敢一一提論。要之或出或處。或進或退。皆各隨其分量以行其義而已。若其分量不及。而妄欲自處太重。亦豈不爲欺心欺人之歸耶。况不自量而擔當世道。則不但自誤。其誤世道。亦必大矣。此誠有不可易言者。先賢所行。亦難以一格論矣。弟非欲妄引先賢。兄於弟不揆其實。而責望太過。其論去就者。亦少曲折。故敢此冒稟。以備兄明辨而加察也。

答金士直戊戌

[编辑]

小紙所示之意。亦謹悉。弟於朝廷事。自前不欲參論。雖被兄敎責。而亦不敢變動者。實以旣無意見。且有越分出位之戒故然也。近日則處地。比前尤難尤不敢開口。想可蒙諒矣。弟之自處如此。而彼輩則疑弟於朝論。無不參涉。以致怨嫉特甚。醜辱狼藉。豈不苦哉。兄曾謂弟與直卿。互當爲戒。而弟則見辱如此。直卿則甚安平。豈弟猶不能全然姸美故耶。恨不得相對一噱也。

答金士直

[编辑]

區區自量甚審。本不敢有當世之意。則其於世務。又豈有留心之事乎。只恐今日戶布口錢結布等議。或遽然見行。遂至貽害國家。有關於安危存亡之勢。故私憂過慮。妄有所論。而兄乃以無事不講爲敎。極令人愧悚也。抑兄之私議中末段。旣曰此出於救時。而亦非至論。又曰。根本之論。有不暇及。盛意所在。弟亦非不仰揣。然旣以結布。爲今日救時之良法。則弟亦安得不就此而論其得失耶。

第二條

[编辑]

軍布之弊。誠如盛論。若不變通。其必至於亡國無疑矣。然所謂變通者。萬一不能詳審。有所未善。則反或有無益有害之患。盖不但難捧而已。實慮家家呼寃。人人含痛。終至於難言之境也。然結布之有勝於戶布口錢。則弟亦已言之。比彼二法。固可謂簡約易行。然亦未免有弊。終不可容易斷行。不知鄙見。果不誤否耶。

第三條

[编辑]

口錢之法。古亦有之。固非蓮相所創。然今日蓮相必欲行此法。至謂之祈天永命之本。故謂出於蓮相矣。平川則欲令各邑。或數十口徵一疋。或數口徵一疋。以準其邑所捧之數。似與逐口捧錢有間矣。且口錢丁布之不同。靜台書亦及之。但朴台䟽有云。判府事李某所論丁布。大意儘好。又云原任大臣所謂口錢最勝者。誠確論也。夫原任非李相耶。其稱李相之言。或云丁布。或云口錢。此弟所未曉也。豈弟未能詳究其䟽語耶。

第四條

[编辑]

靜台所謂加賦者。盖謂結役。旣有稅大同。而今又納布。則便爲加賦云也。來敎旣謂自外觀之。則似矣。又云實則不侔。且責弟之不能細觀兄之文字以盡其意。而輕諾於靜台之言。誠覺瞿然。夫今日結役。旣捧其稅。又捧大同。若又徵布。則雖非加捧稅大同。其爲加出則一也。謂之加賦。恐無不可。兄所謂實則不侔者。竊所未喩。豈兄意別有所在。而弟終不能細究而得之耶。且兄以爲結布爲加賦。則軍布獨不爲加賦歟。此一欵。尤未解見。軍布雖云二匹。本法則一匹爲五升布三十五尺。而今也升旣至六七。尺亦過四十。此尤翁所以必欲如法。前後力爭而不得者也。然兄所謂軍布之加賦。似不指此。殊可欝也。

第五條

[编辑]

區區於前史實所昧昧。今日軍布名色。果未知何所依倣。而誠似無據矣。然行之已久。若値創業與中興之日。君臣相得。大有作爲。則盡變今制。一從古法。固亦可矣。以今日時勢。雖一二小變通。亦不可爲。則兄之遽欲根究本源。別爲不刊之典者。不知果合於事宜耶。事不師古而克永世。固非所聞。而不量時勢。輕欲變法。亦豈好事。荊公新法。非不自謂欲遵周禮。而其弊乃至於如彼。恐不可不戒也。如何如何。

第六條

[编辑]

兄以弟所論。謂得吾民哀痛之情。而又以弟爲只看多田者結布之怨。而不思無田者剝膚之禍。仍極論軍布之弊。若以弟爲不忍於良民之納布者然。竊恐兄於弟本意。猶有所未察也。軍布之弊。固不忍矣。然其來非一日。今雖不能盡蠲。若只捧一匹則甚善。設或不然。就其中推移變通。使不至侵徵於黃口白骨。則猶可以解目前倒懸之急矣。爲此之慮。使有田者稅大同之外。又復納布。則彼有田者。尙不能備納稅大同。况添此結布。其爲寃痛。又當如何也。此外弊端。又非一二。弟意恐兄亦但思軍布之不忍。而不念有田者難堪之狀也。况所謂有田者多少亦不一。其多者。猶或可堪。其少者。豈不可矜。又况以人數言之。軍布結布。其所稱寃者之衆寡。不翅相懸。且是昔無而今有者。其爲怨苦必當有甚於彼矣。

第七條

[编辑]

來敎謂弟欲不取一錢。不用一民。且謂堯舜亦不能如是。仍引井田之制而證之。此亦兄不察弟意者。弟意今日民困極矣。此豈但專由軍布一事而然哉。百弊層生。將不可收拾。必須從頭理會。先格君心。君臣上下協心同力。祛私意恢公道。然後朝廷可正。朝廷旣正。然後外方亦可擇人而任之。其所施爲。又不可不以損上益下爲務。使民心固結。國勢尊重矣。今不能然而乃欲徵布於曾所不納之民。將令國內有田者。無人不怨。是其意雖欲捧此而蠲彼。被蠲者之幸。新納者之怨。恐不相當。當此衰末之時。豈不深可慮大可懼乎。况今此事雖出於上敎。不過前後臣僚每言軍布之弊。又謂戶布口錢之可行。故自上命就此兩者而擇行之而已。實未保其親見利害之所在也。大臣諸公。亦未甞灼然見得。只爲聖上之有命也。不得已而欲强行之。如此大事。豈試可乃已之事耶。區區竊謂終不可輕行也。

第八條

[编辑]

此一段。來敎所謂當爲君子謀。不可爲小人慮。此計功謀利之說。非正誼明道之說云云。恐皆不相當着。夫子雖以爲不逆詐。不億不信。亦未甞不以先覺者爲賢。今此結布收捧之後。則守令瞞報之弊。將逐年益甚。豈不當有以預慮而處之乎。况多田者之百計以沮。兄亦已知其必然。夫旣知其終不能行。則又何必爲無益之空言哉。此槩欲以實心而行實事也。夫豈如來敎所云哉。

第十五條

[编辑]

來敎以爲旣捧結布。則不但永蠲身布。而抄選壯丁。專爲精兵三四十萬。輪回番上。則訓鍊御營精抄等軍門。皆將不勞而罷云。弟於軍制。實甚蒙昧。固不敢爲說。而若其所慮。則又在於此。盖雖不捧軍布。而抄選壯丁之際。其爲騷擾有不可言。又安保其果無弊端乎。若從兄言。國中將大擾矣。此豈衰末可行之道耶。訓鍊御營精抄諸軍門。雖未知如何。一亦難罷。况盡罷乎。此决不可行之空言。早晩還朝。一以格君心恢公道爲任。深留意於根本之地。如何如何。

第十八條

[编辑]

來敎引弟兩班常漢富厚者十之一二之說。以結布爲怨者。當十之一二。豈可畏此十之一二。而不爲十之八九者地云。此亦不然。弟意謂富厚者。則猶不至於難堪。故其爲怨或猶輕。貧殘者。則其勢必無以堪之。其爲怨當倍甚。盖欲爲十之八九者地。而兄反以富厚者爲怨。何其不相悉至此哉。所謂富厚貧殘者。皆指田結出布者而言也。豈兄認作無田而納軍布者耶。若所謂聖人未必以輕賦爲正者。恐又未然。孟子所答白圭者。盖以其欲二十而取一故也。以大桀小桀之云觀之。其不可過取於什一者明矣。我國卽今田結所出。少亦不下什一。况古則民皆受田。而今則不然。尤豈可多取之耶。栗谷甞謂我國稅輕貢重。然若加稅。則民膏已浚。無以箕斂。必先改貢案。大慰民情。然後量宜加稅云。今則幷稅大同。一結爲十六斗。而民間稅則倍出。大同則三分一加出。雖使栗谷當之。恐必不爲加稅之論也。自古聖君賢臣。未甞不以輕徭薄賦爲言。今若如來敎。謂聖人不以輕賦爲正。則竊恐有流弊。尤不可不愼也。

答金士直

[编辑]

卽今八道軍兵。弟固未詳其數。而若幷計束伍。則通一國無民不兵者。誠如來諭矣。然其來已久。非今斯今。故不甚擾矣。今若就軍布收捧之中。除去老弱。擇得壯丁。則其勢决不能不擾。况其間弊端百出。將不勝紛紜。受賂操縱之患。又豈可勝言耶。况其所謂丁壯者。未必以蠲减身布爲幸。安知其反不以團束操鍊爲苦耶。此皆不可不慮也。至於格君心之說。弟非敢以此格之也。所論者雖是政法。其本則皆在於君心之正不正。君心若不正。則政法雖善。亦豈能行耶。孟子所謂徒法。不能以自行。程子所謂有關雎麟趾之意。然後可行周官之法度者。皆此意也。爲今之道。若不先格君心。則朝廷無由可正。朝廷不正。則政法又豈有可言耶。若所謂先正其心者。亦切要之論也。旣不能自正其心。則又何望其能格君心耶。今日朝廷諸公。果能先正其心。又格君心。則朝廷不期正而自正。方伯守令皆可擇人而任之矣。今則不然。其心旣不能正。故又無欲格君心之意。朝廷凡百。一任其乖亂破敗。而不肯爲擔當整頓之計。似此䂓模。其可創行大新法。祛吾民流來之積弊。副聖上惻怛之盛意耶。决知其無益而有害。反貽國家無窮之憂也。兄所謂非根本之論者。必亦指此。而猶不能就根本而極言竭論。以决去就。而乃欲行此結布。以甞試於民。此弟深所慨然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