訄書(重訂本)/訂孔
遠藤隆吉曰:「孔子之出於支那,實支那之禍本也。夫差第《韶》、《武》,制為邦者四代,非守舊也。處於《人表》,至岩高,後生自以瞻望弗及,神葆其言,革一義,若有刑戮,則守舊自此始。故更八十世而無進取者,咎亡於孔氏。禍本成,其胙盡矣。」〈遠藤氏《支那哲學史》。〉
章炳麟曰:凡說人事,固不當以祿胙應塞。惟孔氏聞望之過情有故。曰:六藝者,道、墨所周聞。故墨子稱《詩》、《書》、《春秋》,多太史中秘書。女商事魏君也」,銜說之以《詩》、《書》、《禮》、《樂》,從說之以《金版》、《六弢》。〈《金版》、《六弢》,道家大公書也,故知女商為道家。〉異時老、墨諸公,不降志於刪定六藝,而孔氏擅其威。遭焚散複出,則關軸自持於孔氏,諸子卻走,職矣。
《論語》者晻昧,《三朝記》與諸告飭、通論,多自觸擊也。下比孟軻,博習故事則賢,而知德少歉矣。
荀卿以積偽俟化治身,以隆禮合群治天下。不過三代,以絕殊瑰;不貳後王,以綦文理。百物以禮穿敹,故科條皆務進取而無自戾。〈《荀子王制》上言: 「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後王。」下言:「聲,則凡非雅聲者舉廢;色,則凡非舊文者舉息;械用,則凡非舊器者舉毀;夫是之謂複古。」二義亦非自反。雅聲、舊文、舊器,三代所用,人間習識。若有用五帝之音樂、服器於今,以為新異者,則必毀廢。故倞注曰:「複三代故事,則是複古不必遠舉也。」〉其正名也,世方諸認識淪之名學,而以為在瑣格拉底、亞歷斯大德間。〈桑木嚴翼說。〉由斯道也,雖百里而民獻比肩可也。其視孔氏,長幼斷可識矣。
夫孟、荀道術皆踴絕孔氏,惟才美弗能與等比,故終身無魯相之政,三千之化。才與道術,本各異出,而流俗多視是崇墮之。近世王守仁之名其學,亦席功伐已。曾國藩至微末,以橫行為戎首,故士大夫信任其言,貴於符節章璽。況於孔氏尚有踴者!孟軻則躓矣,雖荀卿卻走,亦職也。〈荀卿學過孔子,尚稱頌以為本師。此則如釋迦初教本近灰滅,及馬鳴、龍樹特弘大乘之風,而猶以釋迦為本師也。〉
夫自東周之季,以至禹,《連山》息,《汨作》廢,《九共》絕,墨子支之,只以自隕。老聃喪其徵藏,而法守亡,五曹無施。惟荀卿奄於先師,不用。名辯壞,故言淆;進取失,故業墮;則其虛譽奪實以至是也。
雖然,孔氏,古良史也。輔以丘明而次《春秋》,料比百家,若旋機玉鬥矣。談、遷嗣之,後有《七略》。孔子死,名實足以伉者,漢之劉歆。
白河次郎曰:「縱橫家持君主政體,所謂壓制主義也。老莊派持民主政體,所謂自由主義也。孔氏旁皇二者間,以合意乾系為名,以權力干係為實,此儒術所以能為奸雄利器。使百姓日用而不知,則又不如縱橫家明言壓制也。」案:所謂旁皇二者間者,本老氏之術,儒者效之,猶不若範蠡、張良為甚。莊周則於《馬躓》、《胠篋》諸論,特發老氏之覆。老、莊之為一家,亦猶輸、墨皆為藝士,其攻守則正相反,二子亦不可並論也。故今不以利器之說歸曲孔氏。餘見《儒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