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康熙字典/艸部/十二畫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𦺆:《唐韻》古勞切,音高。《說文》葛屬。又《博雅》𦺆蘇,白䓘也。

𦺇:《唐韻》徒沃切,音䓯。《說文》水篇茿也。《詩·衞風·綠竹猗猗疏》《韓詩》竹作𦺇,《石經》同。又《玉篇》冬毒切,音篤。義同。

蔽:《集韻》《韻會》𠀤必袂切,音閉。《說文》小草也。又《廣韻》掩也。《禮·月令》是察阿黨則罪,無有掩蔽。又微也。《爾雅·釋詁疏》蔽者,覆障使微也。又《論語》《詩》三百,一言以蔽之。《何晏註》猶當也。又《小爾雅》斷也。又《楚辭·招魂》菎蔽象碁。《註》蔽,博箸。又地名。《鄭語》鄢、蔽、補、丹、依、㽥、歷、莘。《註》八邑也。又《集韻》毗祭切,音弊。義同。又分勿切,音弗。《周禮·春官·巾車》有蒲蔽、棼蔽、藻蔽、藩蔽。《註》蔽車禦風塵者。又必列切,音龞。《類篇》薆也。《江淹詩》乳竇旣滴瀝,丹井復寥泬。嵒崿轉奇秀,崟岑還相蔽。又匹蔑切,音撇。別也。一曰擊也,拂也。《史記·荊軻傳》跪而蔽席。又璧吉切,音必。《詩·召南》蔽芾甘棠,沈重讀必。或作𦱓、𦿔。 考證:〔《鄭語》鄢蔽補丹依㽥歷莘。〕謹照原文依㽥改依㽥。〔《周禮·春官》巾車有蒲蔽棼蔽藻蔽蘩蔽。〕謹照原文蘩蔽改藩蔽。

𦺈:《玉篇》同蓀。

䔬:《唐韻》羊吏切,音異。連翹別名。又《說文》芋也。又《集韻》同𧃟,藕翹也。

𦺉:《集韻》方遇切,音傅。《說文》華葉布也。又俯九切,音缶。義同。又《類篇》與𧀮同。

蔾:《唐韻》力脂切,音棃。《玉篇》蒺蔾。《韻略》旱草。《師曠曰》歲欲旱,草先生蒺蔾也。《易·困卦》據於蒺蔾。又蔾蘆,見蘆字註。又姓。《通志·氏族略》淮南有此姓。又《韻會》憐題切,音黎。入齊韻,訓義同。

䔭:《唐韻》乃挺切,音甯。《博雅》䔭𦵯,荏蘇也。又葶䔭草。《山海經》熊耳山有草,名曰葶䔭,可以毒魚。

䔮:《唐韻》息移切《集韻》相支切,𠀤音斯。《齊民要術》《字林》曰:草生水中,其花可食。

蔿:《唐韻》韋委切,音蘤。《正韻》於鬼切,音洧。草也。又地名。《左傳·僖二十七年》子玉復治兵於蔿。又姓。《潛夫論》楚蔿氏皆芊姓也。《說文》晉大夫蔿伯。又於蔿,歌名。唐魯山令元德秀所作。又《類篇》呼瓜切,音花。《博雅》蔿譌譁也。又《集韻》驅爲切,音虧。《揚子·方言》楚、鄭謂獪曰蔿。又吾禾切,音吪。草名。

𦺊:《玉篇》同莞。又《集韻》古丸切,音官。戸管切,音緩。戸袞切,音混。義𠀤同。亦作𦼍、𦸌。

䔯:《唐韻》苦故切,音庫。《說文》韭鬱也。又《玉篇》醋葅也。《集韻》亦作𧃗。

蕀:《唐韻》紀力切《集韻》訖力切,𠀤音棘。《爾雅·釋草》髦,顚蕀。《疏》髦一名顚蕀,一名商蕀。《廣雅》女術。《郭註》細葉有棘,蔓生。又蕀菀,今遠志也。

蕁:《唐韻》徒含切,音譚。《說文》䒞藩。《爾雅·釋草》蕁,䒞藩。《註》蕁生山上,葉如韭,一曰蝭母。又𧂇,海薻。《註》一名海蘿,如飛髮,生海中。又《淮南子·天文訓》火上蕁,水下流。

𦺋:《唐韻》蘇老切,音掃。《爾雅·釋草》蔜,𦺋𧃒。又《集韻》疎鳩切,音搜。《廣韻》雞腸草。

𦺌:《集韻》所九切,音溲。《篇海》白滓也。

䔰:《唐韻》方副切,音富。《說文》葍也。《詩·小雅》言采其葍。《註》葍一名䔰,幽州人謂之燕䔰。又《廣韻》芳福切,音蝮。䔰𦼱,草名。

䔱:《集韻》一入切,音揖。《類篇》䔱𦮾,草密貌。又《玉篇》草名。

蕂:《唐韻》詩證切,音勝。《玉篇》苣蕂,胡麻也。亦作䕝。

𦺍:《集韻》子淺切,音翦。《廣韻》同葥。又《說文》作𧁄,昨先切,音前。義亦同箭。《類篇》臣光曰:《說文》從止從舟,篆文作歬,變隷作前。後或筆誤歬字加刀作𠝣,因而不改,今筆勢旣殊,故從兩出。◎按此字一字有三形、三音,同一義,分見葥、𧁄二字註。

蕃:《唐韻》附袁切,音煩。《說文》草茂也。《詩·唐風》椒聊之實,蕃衍盈升。《書·洪範》庶草蕃廡。《傳》蕃,滋也。又《周語》民之蕃庶,於是乎生。《註》蕃,息也。又草名。《山海經》隂山,其草多茆蕃。又鳥名。《山海經》𣵠光山,其鳥多蕃,或雲卽鴞。又方煩切,音樊。義同。又與藩通。《詩·大雅》四國於蕃。又《周禮·地官·大司徒》九曰蕃樂。《註》閉藏樂器而不作也。又《韻補》方愔切,音汾。柳宗元文:我姓蟬嫣,由古而蕃。聯事尚書,十有八人。又《集韻》蒲麋切,音皮。地名。《前漢·地理志》魯國蕃。《註》邾國也。又《後漢·黨錮傳》蕃嚮。《註》蕃,姓也。

𦺎:《玉篇》步鉤切,音䏽。葅也。

𦺏:《玉篇》古文茭字。註見六畫。

䔲:《唐韻》都滕切,音登。《玉篇》金䔲草。《拾遺記》武帝爲撫軍時,砌下生草三株,狀若金䔲。《正字通》苦艼,《本草綱目》作苦䔲。

𦺐:《集韻》財干切,音殘。《玉篇》𦺐草。

䔳:《集韻》如延切,音然。《類篇》野豆。

𦺑:《集韻》蒲蠓切《玉篇》𦺑𦶇,草亂貌。《潘岳·射雉賦》蘙薈𦺑𦶇。亦同菶。

𦺒:《集韻》莫候切,音茂。《說文》毒草也。

䔴:《集韻》取外切,音襊。《說文》草也。又初力切,音測。義同。又初芮切,音𠽶。草出貌。

䔵:《唐韻》與葌同。

蕄:《唐韻》莫耕切,音氓。《爾雅·釋訓》存存、萌萌,在也。《疏》萌萌,《說文》作蕄蕄。又武登切,音瞢。義同。本亦作萌。見萌字註。

𦺓:《集韻》陟遙切,音朝。《類篇》姓也。

𦺔:《唐韻》胡茅切,音爻。《玉篇》黃茅根煎取汁,治消渴也。

𦺕:《玉篇》古文蘬字。註見十七畫。

𦺖:《唐韻》居聿切,音橘。草也。《博雅》𦺖子菜。《廣志》一曰馬芹。

蕅:《唐韻》《玉篇》𠀤同藕。《說文》張弨曰:此正蔆蕅字,俗譌作藕。亦作𦸲。

𦺗:《唐韻》傷魚切,音書。草名。《博雅》𦺗蔀,魚薺也。

䔶:《集韻》田黎切,音提。《玉篇》草也。或作𦻀。又度皆切,汰平聲。除草也。

𦺘:《正字通》葴字之譌。◎按卽𦸮字。詳𦸮字註。

蕆:《唐韻》丑善切,音搌。《博雅》敕也。《左傳·文十七年》寡君又朝以蕆陳事。又《揚子·方言》解也。又《韻會》備也。

蕇:《唐韻》多殄切,音典。《爾雅·釋草》蕇,亭歷。《註》似芥,一名狗薺。

蕈:《唐韻》慈荏切,尋上聲。菌生木上。又《玉篇》蕈,地菌也。又水名。《水經注》洮水又北出門峽,歷求厥川,蕈川水注之。又《集韻》徐心切,音尋。《陸雲詩》思樂葛藟,薄采其蕈。疾彼攸遠,乃孚惠心。又通覃。《五經文字》《詩》葛覃,亦作蕈。

𦺙:《集韻》憐題切,音黎。新𦺙,國名。亦作犂。《前漢·匈奴傳》復北服渾窳、屈時、丁零,隔昆龍、新犂之國。《師古註》五小國也。

𦺚:《集韻》同薵。

𦺛:《類篇》寵戀切,音猭。獸走草也。《集韻》與猭同。《馬融·廣成頌》獸不得猭。或從艸。

𦺜:《集韻》郞到切。《玉篇》盧到切,𠀤音嫪。薅也。又《類篇》音勞。野豆,本作勞。《詩疏》苕夏生莖,如勞豆而細。

䔷:《唐韻》巨金切,音琴。《玉篇》草名。根可緣竹器。《本草》李時珍曰:荊三棱如椶葉,莖中有白穰,剖之織物,柔韌如藤,《呂忱·字林》雲䔷草卽此。又《集韻》巨興切,音兢。義同。或作𧂖。

𦺝:《集韻》同薴。《說文》作𦺝。

𦺞:《集韻》許箇切,呵去聲。《類篇》菜名。或作𦱕。

𦺟:《集韻》洪孤切,音胡。《類篇》草名。

蕉:《唐韻》卽消切《韻會》茲消切,𠀤音焦。《玉篇》芭蕉。《南方草木狀》甘蕉,一名芭蕉,或曰芭苴。莖解散如絲,可紡績,爲絺綌,名蕉葛。又通焦。《博雅》蕉,黑也。又《集韻》慈焦切,音樵。草芥也。《莊子·人閒世》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又《字彙補》薪也。《列子·周穆王篇》覆之以蕉。又《正韻》通顦。《左傳·成九年》雖有姬姜,無棄蕉萃。

𦺠:《直音》同苽。

蕊:《唐韻》如壘切《集韻》乳捶切,𠀤音蘃。《韻會》草木叢生。《玉篇》草木實節生也。《屈原·離騷》貫薛荔之落蕊。又《博雅》花也。《郭璞·江賦》翹莖瀵蕊。又花名。《劇談錄》唐昌觀有玉蕊花。又石蕊,藥名。又《字彙補》子兗切,音雋。花聚貌。《潘岳·藉田賦》瓊鈒入蕊。又古音蕺。《風土記》蕊,香菜,根似茅根,蜀人所謂葅香。

蕋:《直音》俗蕊字。

蕌:《篇海》魯愄切,音累。菜名,似艾。

𦺡:《集韻》止兩切,音掌。《玉篇》草也。

蕍:《唐韻》羊朱切《集韻》容朱切,𠀤音俞。《爾雅·釋草》蕍,蕮。《註》今澤蕮。又《爾雅·釋草》蕍、芛、葟,華榮。《註》蕍亦華之貌。

𦺢:《集韻》吉屑切,音結。《類篇》草名。

䔸:《唐韻》陂矯切,音表。《玉篇》草名。又《集韻》𤰞遙切,音猋。香草。

蕎:《唐韻》舉喬切,音嬌。《爾雅·釋草》蕎,卭鉅。《註》藥草,大戟。《本草》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故名。又《廣韻》巨嬌切《韻會》渠嬌切,𠀤音喬。《玉篇》蕎麥。《本草》蕎麥莖弱而翹然,易長易收,磨麪如麥。《白居易詩》蕎麥鋪花白。

𦺣:《集韻》戸講切,音項。《玉篇》草名。似葵。

𦺤:《集韻》忍九切,音蹂。草名。似蘇。或作葇。

蕏:《集韻》張如切,音豬。《爾雅·釋草》菋,荎藸。或作蕏。詳藸字註。又《玉篇》蕏蒘草。

𦺥:《集韻》東徒切,音都。《玉篇》草名。

䔹:《集韻》徐醉切,音遂。草名。似菌。又《類篇》徒對切,音隊。出䔹,蘧疎也,謂瓜上菌。

蕐:《正韻》同華。

𦺦:《唐韻》胡安切,音寒。《玉篇》𦺦蔣也,本作寒。《爾雅·釋草》葴,寒漿。《註》今酸漿。 考證:〔《爾雅·釋草》葴,寒蔣。〕謹照原文寒蔣改寒漿。

蕑:《唐韻》古閑切,音閒。《詩·鄭風》士與女方秉蕑兮。《傳》蕑,蘭也。《爾雅翼》蕑草,大都似澤蘭。《盛弘之·荊州記》都梁縣有山,山下有水淸泚,其中生蘭草,名都梁香,因山爲號。其物可殺蟲,毒除不祥。故鄭人方春三月,於溱洧之上,士女相與秉蕑而祓除。又《韻會》《韓詩》傳,蓮也。又《齊民要術》蕑子藤生緣樹,實如梨,赤如雞冠,核如魚鱗,取生食之。又姓。《史記·淮南厲王傳》中尉蕑忌。《索隱》蕑,姓也。《漢書·師古註》姓蕑名忌。本此蕑字。或作𥳑,非。又《集韻》何閒切,音閑。草名。

蕒:《唐韻》莫蟹切,音買。吳人呼苦苣。《晉書·五行志》蕒菜生工人吳平家。又水苦蕒,藥名。又《集韻》菜名。《博雅》蕒,𧃢也。

䔺:《集韻》尹捶切,音㜇。《說文》藍蓼秀也。又《廣韻》草木華初出貌。又《博雅》蔕也。又《爾雅疏》按《廣雅》云:地毛,莎䔺也,是䔺卽莎也,故云莎䔺。又才規切,音厜。勻規切,音觿。義𠀤同。《韻會》或作𧄙。

𦺧:《集韻》居轄切,音轕。草名。《玉篇》居滑切,音刮。義同。

蕓:《唐韻》《集韻》𠀤玉分切,音雲。《玉篇》蕓薹菜。《本草註》此菜易起薹,須採其薹,則分枝必多,故名蕓薹。淮人謂之薹芥。又蕓香草也。《杜陽雜編》元載造蕓輝堂於私第,其香出于闐國,潔白如玉,舂之爲屑以塗壁。《集韻》或作蒷。 考證:〔《杜陽雜編》元載造蕓輝堂於私第,其香出於闐國。〕謹照原文於闐改于闐。

𦺨:《唐韻》徐兩切,音象。《玉篇》草名。

蕔:《集韻》博毛切,音褒。《類篇》荒也。又《玉篇》菜名。

蕕:《唐韻》以周切,音猶。《說文》水邊草也。卽《爾雅》𦳷,蔓於。又臭草。《本草註》其氣𤸈臭,故謂之蕕。蕕者,𤸈也,朽木臭也。《左傳·僖四年》一薰一蕕。又地名。《晉書·慕容㒞載記》劉寧屯據蕕城,降於苻氏。又《類篇》以九切,音酉。義同。《集韻》同𦽈。

蕖:《唐韻》強魚切,音渠。《爾雅·釋草》荷,芙蕖。詳荷字註。又《拾遺記》石蕖,靑色,堅而甚輕,從風靡靡,覆其波上。

𦺩:《唐韻》幾劇切《集韻》訖逆切,𠀤音戟。《玉篇》大𦺩,藥名。

蕗:《集韻》魯故切,音路。蘩虂,草名。或作蕗。《東方朔·七諫》菎蕗雜於叢蒸兮。又《急就篇註》甘草一名蕗。

蕘:《唐韻》《正韻》𠀤如招切,音饒。《說文》草薪也。《左傳·昭十三年》淫芻蕘者。《疏》𠀤燃火之草也。又蕘花,藥名。《本草註》蕘者,饒也,其花繁饒也。又《集韻》尼交切,音鐃。菜名。《博雅》蘴蕘,蕪精也。《揚子·方言》陳楚之郊謂之蘴,魯齊之郊謂之蕘。 考證:〔《左傳·昭十三年》淫芻蕘者。《註》𠀤燃火之草也。〕謹照原文註改疏。

𦺪:《類篇》同藷。

䔻:《集韻》都昆切,音敦。草名。又《類篇》都回切,音堆。草盛貌。

蕙:《唐韻》《正韻》𠀤胡桂切,音惠。《玉篇》香草,生下濕地。《爾雅翼》一榦一花而香有餘者蘭,一榦數花而香不足者蕙。《南方草木狀》蕙一名薰草。《屈原·離騷》予旣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又《韻會》通惠。《揚雄·甘泉賦》發蘭惠與穹藭。

𦺫:《集韻》同䕞。

蕚:《篇海》同萼。

𦺬:《唐韻》居依切,音機。《玉篇》菹𦺬草。

蕛:《集韻》田黎切,音提。《爾雅·釋草》蕛,苵。《註》蕛似稗,布地生穢草。《廣韻》或作稊。又通荑。《集韻》亦作𧀾。

䔼:《集韻》色入切,音澀。䔼䔼,草聲。又《類篇》側立切,音戢。香菜。

𦺭:《集韻》詩廉切,音苫。《說文》喪藉草也。又《類篇》子鴆切,音浸。義同。又通薓。

蕜:《集韻》妃尾切,音斐。《博雅》悵也。又父沸切,音翡。義同。

蕝:《唐韻》子悅切《集韻》租悅切,𠀤音撮。《晉語》楚爲荊蠻置茅蕝。《註》蕝謂束茅而立之,所以𦄲酒。又通蕞。《前漢·叔孫通傳》與其弟子百餘人爲綿蕞。《師古註》蕞同蕝。又《纂文》蕝,今纂字。又祖芮切,音橇。《唐韻古音》引《史記·夏本紀》泥行乗。註:徐廣曰:他書或作蕝。索隱曰:蕝音子芮反。又《六書正譌》小也。

蕞:《唐韻》才外切《集韻》徂外切,𠀤音𥳣。《說文》小貌。《左傳·昭七年》蕞爾國。《左思·魏都賦》宵歌蕞陋。又《潘岳·西征賦》蕞芮於城隅者,百不處一。《註》聚貌。又《集韻》祖外切,音最。地名,在新豐。又通蕝。詳蕝字。

蕟:《類篇》同䕠。

𦺮:《唐韻》作萸。《集韻》作𦺮。詳萸字註。

𦺯:《篇海》同䕈。

蕠:《集韻》女居切,音袽。黏著也。《史記·張釋之傳》用紵絮斮陳蕠漆其閒。又《玉篇》人餘切,音如。蕠藘草也。亦作茹。詳茹字註。

䔽:《唐韻》於蓋切,音藹。《說文》蓋也。《集韻》淸也,微也。

𦺰:《篇海》他刀切,音滔。草名。《集韻》同蓧。

𦺱:《唐韻》卽移切,音貲。《玉篇》𦺱菜,生水中。

䔾:《韻會》去例切,音憩。䔾車,香草。《集韻》作藒。詳藒字註。又《廣韻》予割切,音遏。菜似蕨,生水中。

𦺲:《集韻》堅兗切,音吮。草名。此草生處無魚。

蕡:〔古文〕𦶁《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符分切,音墳。《玉篇》草木多實也。《詩·周南》有蕡其實。《爾雅·釋木》蕡藹。《註》樹實繁茂菴藹。又《儀禮·喪服傳》苴絰者,麻之有蕡者也。《註》蕡,麻子也。又《說文》雜香草也。又《博雅》弦也。又符袁切,音煩。父吻切,音忿。義𠀤同。《爾雅》作黂。

𦺳:《篇海》古文薏字。註見十三畫。

蕢:〔古文〕𤆂《唐韻》《韻會》𠀤求位切,音匱。《說文》草器。《論語》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又山名。《前漢·高帝紀》沛公引兵繞嶢關,踰蕢山。又《集韻》苦怪切,音喟。菜名。《爾雅·釋草》蕢,赤莧。《註》今莧菜之有赤莖者。又與𠙽通。《禮·禮運》蕢桴而土鼓。《註》蕢讀爲𠙽,聲之誤也,謂摶土爲桴也。又姓。《禮·檀弓》公使人弔蕢尚。 考證:〔《爾雅·釋草》蕢,赤莧。《註》今莧菜之有赤根者。〕謹照原文赤根改赤莖。

𦺴:《唐韻》秦入切,音集。《博雅》𦺴菩也。

蕣:《唐韻》舒閏切,音舜。《韻會》木槿朝華暮落者。陸佃云:取一瞬之義。亦作舜。《詩·鄭風》顏如舜華。《說文》作𧂌。

𦺵:《集韻》同菆。

𦺶:《集韻》居例切,音罽。《說文》草之小者。又儒稅切,音芮。義同。亦作𦸠。

𦺷:《集韻》疏臻切,音莘。草名。《正字通》草盛貌。

蕤:《唐韻》《集韻》《韻會》𠀤儒佳切,音甤。《說文》草木華垂貌。《陸機·文賦》播芳蕤之馥馥。又冠蕤。《禮·雜記》緇布冠不蕤。《疏》緇布冠,古法不蕤。今特雲不蕤者,以後代有蕤,此以凶事故不蕤。又蕤賔,五月律。《周語》蕤賔。《註》蕤,委蕤,柔貌也。《前漢·律歷志》蕤,繼也。又萎蕤,藥名。見萎字註。又旗名,鹵簿中有之。《唐人詩》望見葳蕤舉翠華。《集韻》省作苼。 考證:〔《唐人詩》望見萎蕤舉翠華。〕謹照原文詩萎蕤改葳蕤。

蕥:《字彙》語賈切,音雅。子穀不秀。

蕦:《唐韻》錫兪切《集韻》詢趨切,𠀤音須。薞蕪別名,本作須。《爾雅·釋草》須,薞蕪。《註》似羊蹄,葉細,味酢可食。 考證:〔《爾雅·釋草》須薞蕪。《註》似羊蹄,稍細。〕謹照原文稍細改葉細。

𦺸:《唐韻》良刃切,音吝。《玉篇》草名。又《集韻》離珍切,音遴。似竹中實。又《玉篇》同燐。

蕧:《唐韻》房六切,音服。《說文》盜庚也。《爾雅·釋草》蕧,盜庚。《註》旋蕧似菊。又《集韻》方六切,音福。義同。又蕧盆草。見葐字註。 考證:〔《爾雅·釋草》蕧,盜庚。《註》旋蕧花也。〕謹照原文花也改似菊。

𦺹:《玉篇》力彫切,音聊。《篇海》草名。

蕨:《唐韻》《韻會》《正韻》𠀤居月切,音厥。《玉篇》菜也。《爾雅·釋草》蕨,虌。《郭註》初生無葉可食。《詩·召南》言采其蕨。《疏》周秦曰:蕨,齊魯曰鼈,俗雲其初生似鼈腳,故名。《埤雅》蕨初生,狀如雀足之拳,又如人足之蹶,故名焉。又《爾雅·釋草》菱,蕨攗。《疏》蔆一名蕨攗,今水中芰,俗雲菱角是也。 考證:〔《爾雅·釋草》蕨,龞。〕謹照原文龞改虌。

蕩:《唐韻》徒朗切《集韻》《韻會》待朗切,𠀤音盪。大也。《論語》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又《釋名》蕩,排盪去穢垢也。《禮·昏義》蕩天下之隂事。又《禮·月令》仲冬諸生蕩。《註》蕩謂物動萌芽也。又《書·畢命》以蕩陵德。《傳》放蕩也。又《書·盤庚》今我民用,蕩析離居。《註》播蕩也。又《詩·大雅》蕩蕩上帝。《傳》蕩蕩,法度廢壞貌。又姓。《春秋·僖二十五年註》宋桓公生子蕩,後以蕩爲氏。又他浪切,音儻。義同。又底朗切,音黨。《周禮·地官·稻人》以溝蕩水。《註》謂以溝行水也。又《前漢·揚雄傳》雄爲人𥳑易佚蕩。《註》佚蕩,緩也。又他郞切,音湯。地名。《史記·魯仲連傳》止於蕩隂不進。《註》河內有蕩隂縣。又水名。《前漢·地理志》蕩水東至內黃澤。又坦朗切。平易也。《詩·齊風》魯道有蕩。徐邈讀帑。

𦺺:《正字通》譌字。○按係𦽓字之譌。

蕪:《唐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無。《說文》薉也。《楚辭·離騷》哀衆芳之蕪穢。又《爾雅·釋詁》蕪豐也。《註》豐盛也。又逋也。《楚辭·哀郢》孰兩東門之可蕪。又《小爾雅》草也。又地名。《鮑昭·蕪城賦註》廣陵故城也。又湖名。《前漢·地理志》丹陽郡蕪湖。又與廡通。《書·洪範》庶草蕃廡。 考證:〔《楚辭·離騷》哀衆草之蕪穢。〕謹照原文衆草改衆芳。〔《爾雅·釋草》苞蕪茂。《註》蕪,豐也。〕謹照原書釋草改釋詁。苞蕪茂改蕪豐也。蕪豐改豐盛。

𦺻:《集韻》顙旱切,音散。《玉篇》草名。

𦺼:《集韻》同蔭。

䔿:《唐韻》茲損切《韻會》祖本切,𠀤音撙。《玉篇》苯䔿。《說文》叢草也。《張衡·西京賦》苯䔿蓬茸。《左思·魏都賦》嘉穎合穗以䔿䔿。又《博雅》聚也。又《類篇》粗本切。《韓愈詩》草木森苯䔿。《註》䔿音忖。

蕫:《唐韻》多動切《韻會》覩動切,𠀤音董。《爾雅·釋草》𦽍蕫。《疏》狀似蒲而細,可爲屩,亦可綯以爲索。又《說文》杜林曰:蕅根也。又《廣韻》徒紅切,音童。義同。○按《六書正譌》云:又姓,別作董。考,古文重、童雖可通用,然董字經典從無從蕫者。正譌之說非。 考證:〔《爾雅·釋草》𦽍蕫。《疏》狀似蒲而細,可爲屩,亦可陶以爲索。〕謹照原文可陶改可綯。

䕀:《玉篇》苦緩切,音欵。本作款。《爾雅·釋草》菟奚,顆涷。《註》款冬也。紫赤花,生水中。 考證:〔《爾雅·釋草》菟蒵顆凍。〕謹照原文改菟奚顆涷。

蕬:《集韻》新茲切,音絲。《類篇》菟蕬,藥草。本作絲。又《正字通》引《玉堂閒話》:蕬草,江南水草,葉如薤,隨水深淺而生。

𦺽:《集韻》鄔感切,音晻。繁茂也。

蕭:《唐韻》蘇彫切《集韻》先凋切,𠀤音簫。艾蒿也。《詩·王風》彼采蕭兮。《疏》今人所謂荻蒿者是也。《禮·郊特牲》蕭合黍稷,臭陽達於牆屋。又《詩·小雅》蕭蕭馬鳴。《註》聲也。又《前漢·食貨志》江淮之閒,蕭然煩費。《註》蕭然猶騷然,勞動之貌。又蕭條,寂寥貌。《宋玉·九辨》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註》隂令促,急風疾暴也。又《論語》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何晏註》蕭之言肅也,牆謂屛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屛而加肅敬。又斧名。《左思·魏都賦》蕭斧戢柯以柙刃。《說文註》蕭斧,芟艾之斧也。又國名。《左傳·文十四年》宋高哀爲蕭封人。《註》蕭,宋附庸國。又關名。《前漢·武帝紀》北出蕭關。又姓。《潛夫論》蕭氏,殷舊姓也。又叶音修。《毛詩·古音考》冽彼下泉,浸彼苞蕭。葉下周。《屈原·九歌》風颯颯兮木蕭蕭。葉下憂。◎按《周禮·地官·甸師》蕭茅註:鄭讀所六反,至杜子春始讀爲簫。

蕮:《唐韻》思積切,音舄。車前草。

䕁:《唐韻》府尾切,音誹。草也。又《揚子·方言》江湘閒凡猝相見謂之䕁。

𦺾:《集韻》乳兗切,音軟。草名。紅藍也。

𦺿:《集韻》同蘵。

𦻀:《集韻》同䔶。

𦻁:《集韻》同萏。

𦻂:《集韻》同薞。

𦻃:《集韻》同萑。

𦻄:《集韻》子仙切,音煎。草貌。《直音》同葏。

𦻅:《集韻》悉盍切,音卅。草聲。

𦻆:《類篇》同綦。

𦻇:《集韻》惠古作𦻇。註詳心部八畫。

𦻈:《六書正譌》叢𦻈也,今借爲簾薄字。

𦻉:《六書正譌》菔本字。

蕯:《字彙補》力公切,音隆。人名,步大汗蕯,代郡人,北齊時積封至義陽郡公。

𦻊:《字彙補》古文莊字。註詳七畫。

𦻋:《集韻》菫古作𦻋。註詳八畫。

𦻌:《集韻》簠古作𦻌。註詳竹部十二畫。

𦻍:《玉篇》古文菫字。註詳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