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村先生文集 (李喜朝)/卷之十四
書
[编辑]答李遠卿緬○庚辰
[编辑]來書之言。有謂貧無以養老祭先。遑遑救死道路是事。縱欲自重。勢不可得。讀之至此。我心戚戚然。亦無他道理。只當就此牢着脚跟。喫緊用力而已。至哉。老先生之言。曰。古人爲親服勞。行傭負米。亦所不辭。而其心介潔。不爲利汚。雖家貧營養。不免有所經畫。但不可萌求利之念。至於辭受取予。審察當否。見得思義。不可一毫放過。今旣家貧如此。爲親營養。義當然也。雖遑遑道路之中。亦豈無自重之道。恐不當以此爲諉。而任其放過也。白日塲一欵。實有慨然者。愚於當時。欲行鄕飮古禮者。非爲觀美也。盖將使諸生。習於升降進退之節。長其尊德敬長之風。亦無非所以推明先生之道者。而旣未及行。則亞使之因而行之。以成其事。可謂善矣。但先生約束。旣令擧業。做於他所則今何可幷行試士於院中。使盛事斑駁。而先生設敎之意。歸於弁髦哉。想亞使於此。未及有考於約束。謂可以幷行不悖也。愚意必欲試士。則猶可行之於文憲書院。而於石潭則决知其不當也。他人固無論。足下亦不一言以明先生之意。此亦不能自重之一端。豈不可慨也哉。義之所在。當奮然行之。指目之嫌。非所當論也。惜乎。無人謦咳於亞使之側。使揖讓禮義之地。作白戰利誘之塲。其失豈云小哉。愚恐先生之靈。必怫然不平於冥冥之中矣。足下如不信吾言。試反而更思之。如何。
答李遠卿壬辰
[编辑]所詢禮疑兩條。區區有何所見。然略稟于左。惟在博考處之。父在母喪。祥後之撤几禮也。貴鄕之仍行上食。雖云有所不忍。自是俗間所行。有識之人。則未聞其如此矣。設使祖廟在他所。不能卽祔。以此之故。仍行上食。以終三年。則恐未見其可也。曾聞人家。或依其家間舊例。不哭而只行上食者有之。然亦非禮矣。至於一鄕之不可家喩。非外人之所可知矣。但先賢鄒魯之鄕。何爲而如此耶。亦可歎也。祥事在今三月。則練祀固當行之於正月。若或有大段事故。而不得於其月行練。則雖二月或三月。趁祥事前擇日。行練似宜。豈可以三月祥日爲練。又以五月爲祥乎。此則恐决不然矣。禫月若過。則似當於次月朔日。設位脫服。亦未知如何。凡此皆出臆見。未暇考閱書冊。幸更商量而處之。
答李遠卿癸巳
[编辑]金友士直書以爲練若未行於正月。則到祥月擇日行練。仍行祥祭於初忌。爲合處變。若又未然。而行練於初忌。則退行祥祀於五月爲可云。如前說則練祥當幷行於一月內矣。如後說則練後當又間一月行祥矣。禮記曾子問註。論君服除後二祥而曰。此月除君服。卽次月行小祥之祭。又次月行大祥之祭。據此幷行於一月內及間一月退行。皆似可疑。未知他有所據而尊家所行。亦如何也。當禫之月。旣未能行禫。則始意其翌月朔脫服如金友說矣。不但尤翁所論不然。近考玄石答人問。亦似以當禫月哭除爲宜。恐當遵用矣。如何如何。
與羅仲輔碩佐○癸丑
[编辑]忽拜書問。具悉比間動靜。使人醒然也。縷縷見敎。昏惰者。知所警發。爲賜厚矣。末端之誨。尤是頂門一針。足見吾友愛人之盛。愚雖不佞。敢不服膺。近日耳邊絶不聞䂓責之言矣。今於吾仲輔見之。豈非一大奇事也。旣以戒吾心。亦以喜此漢有直諒之友耳。弟於近日。不免頻有出入。盖雖有由。而然且不無一段好心。故愚亦自覺其非。方欲以一箇靜字爲務。最是志氣卑下。不惟不能用力於端的親切之地。其於看文字。亦甚間斷。殊可悶也。抑因來誨而復獻一說。近觀吾兄前後書辭。麁亂脫漏。大率使人不能解看。此事雖外且微。亦與人德性心地。自有相關者矣。甞竊妄謂吾兄言論氣槩。非不磊奇倜儻。但於本原之地。不能涵養純厚。故所發多暴露詭激。今玆之病。原其所自。想亦不能外此矣。必須洗滌胷中憤懟不平之氣。無一毫留滯。然後讀書接物。方可親切而有味矣。更願於和易平淡處。深留意焉。愚旣受戒於足下。固當自省之不暇。今所以有此云云。盖不欲自外於賢者。亦來書相警之諭。有以感發矣。幸於此後。頻攻過失。無替古人責善之意也。不宣謹復。
答成汝中至善○壬戌
[编辑]病憂遑撓。經歲未已。精神思慮。索然無復餘地。惟是懷想吾丈之心。無日不懸懸。特未暇及於裁書耳。忽此意外。傳自州便。承拜滿幅長書。仰領誨言。三復惺然。其所以警省者。固已深矣。而仍惟履玆淸和。孝履起居增相。區區欣慰。又不可言矣。某兩妹婿迭相得病。證皆危惡。又以妻病。奔走醫藥。盖自去春。以至于今。實無一旬安坐時。人生憂患。雖固常事。然豈至若此之甚耶。最是積憂所傷。聰明日昏。旣未暇於開卷。又無得於修行。但覺知識益昧。檢束日放。若使執事。見此辭氣狀貌。想必大驚而小恠也。辭官一欵。來諭縷縷。若以某爲有辭爵祿之高致者。此尤悚恧而不敢當矣。盖區區本心。非欲高尙遠引。自同於巖穴。只以屛居已久。閑懶成習。兼且抱病呻吟。難以俯仰。其何能更習科文。更入科塲。營營逐逐於十年斷置之後耶。以此决意自放。爲守此東岡之計。而乃若爲貧爲親。古人所不免。早晩循例蔭仕。豈非所欲爲者。而意外被薦。遂有除命。自念以我年而當此事者。雖於先輩名賢。亦不多見。况此蒙騃不肖者。其何晏然而承當耶。惟是親舊敦勉。皆謂終始不應。則必有矯激之誚。末梢之慮。如欲避此卽出。則又專無廉義。心不自安。不得已就此兩間。妄有所處。盖毛公之事。孟子之訓。非不知矣。特其所重有在。不得不如此矣。然此奬諭過當。已甚不安。又恐執事眞若以某爲有一分高致者。竊深愧赧。聊以悉吐區區。想可蒙諒也。末端所敎。謹以別幅仰答。不宣。
別紙
[编辑]書末所敎。雖感致意之切。然不敢私自稱謝。以累執事至公之德也。抑先人平日。抱道不試。志義未盡著。而獨吾執事相感特深。終始眷眷如此。豈所謂子雲者非耶。是則雖欲不感且謝。又不可得也。盖此事。只在一世之公議。又必賢人君子主張而成之。有非子弟所可干涉者。以此向年執事之發此議也。區區所以至誠挽止者。盖慮時勢之猶可商量。亦意止與勸不同。此可無嫌也。至于今日。誠不知果如何矣。然豈區區之所敢言者耶。曾見淸江集。有與牛溪先生書。論聽松節孝建祠之宜。以爲須與栗谷先生商量。以此推之。昔賢於此等事。雖在父兄。亦或有與聞者。然此豈後生所可妄學。况近日世道漸喪。此等事多因其子弟而有成。雖公議所許。若無子弟一家之助。則亦不易辦得。區區常所慨然者。今亦不敢多言。惟執事諒之。
答金德老鎭成○丁酉
[编辑]按續問解。問。有族人父喪中遭妻喪。殯於他所。父大祥。主婦在殯。祥祭似不可設。當竢葬妻後設行。而月數若久。禫祭不設行耶。再朞忌日。不忍虗度。几筵與妻殯異宮。則略設忌祭無妨耶。答。雜記曰。父母之喪將祭。而昆弟死。旣殯而祭。如同宮則雖臣妾。葬而後祭。註。將祭。將行小祥或大祥之祭也。以此說推之。妻喪雖重於兄弟。而殯旣異宮。則父喪祥祭似當行之。雖禫。亦可行之。未知如何。據此答問。妻喪雖重。殯若異所。則練祥皆許行之。今哀家旣不奉出几筵。固無可論。旣已奉出他所。時月且久。則如禮設行。恐無不可。盖以雖臣妾。必葬而祭者推之。其不當行。專在於不潔。非爲主祭者之情理。可知也。問者以主婦喪在殯。祥祭似不可設爲言。而愼齋先生於此。別無所答。似亦不以爲然也。同春堂所引愚伏說。沙溪先生雖亦稱是。然與此不同。彼則宗子旣亡。而支子欲設行祖先忌墓祭。此則宗子無故。几筵亦奉出他所。而只爲妻喪未葬。而欲廢練祥。事體各異。恐不可比而論之也。盖練祥是大祭也。栗谷擊蒙要訣。期大功葬前。使廢時祭。而練祥則不在其中。豈不以練祥爲重於時祭故耶。來示所謂二祥。惟廢於三年葬前。自期以下。無所論。且猶是喪祭非四時吉祭之比云者。似得之矣。至於祔祭。宗家旣遠。將欲以紙榜行之。則恐亦無不可行之義矣。未知如何。區區素昧禮經。有不敢妄論。而重違勤敎。敢貢淺見。誠有汰哉之懼。須更商量。博詢知禮者而處之。幸甚。
答李汝皜濯○甲午
[编辑]卽日春事已闌。仰惟起居增相。曾蒙辱賜長牋。而倉卒未能悉對。先以小札奉復。果卽登覽否。其後患輪感甚重。大痛經旬。殆不省事。近雖得差。猶在枕席。以此亦至今闕然。想足下訝之也。區區前書。槩自謂披露赤心。斷斷無一毫虛僞。而乃足下視如備禮飾辭者。見諭之重。愈往愈甚。實有非區區所敢承者。若其奉勉於足下者。又不過出於愛慕期望之切。何甞有溢美之意過與之語。而乃目之以奬人太隆。至有求明於眇視。責健於跛步之敎。此雖足下謙光之盛。抑未知於平物我合內外之道。果如何也。至於所謂垂警甚切者。區區非敢然也。良以感足下相待之誠。悉暴胷中之所蘊結。雖恃雅量之見恕。實有言深之懼。足下於此。不惟不以爲罪。乃反樂聞而極言之。凡係前後事實。以及今已悔悟之曲折。靡不一一開示。區區平日之疑。自不覺豁然如雲消而霧散。何其幸也。何其喜也。噫。足下旣自謂二十前。義理未熟。涵養未厚之致。而深有慕於展季之風。又謂非誠慕不足。而至欲存心律己。篤志勉行。尊先生之道。好先生之學。恭敬之無不至。奉承之無不盡。則其於師門。亦可謂盡其所事。而無復餘憾矣。况於師門在世之日。旣不廢書疏之候問。及當樑折。又哭而服焉。則是其始終之際。自處亦審矣。彼外人之嘵嘵者。特見其與子弟不好。而妄加致疑。幷與改名與字之出於適然者。而亦歸之於一串貫來耳。末世行身之難。本自如此。而嫌疑之際。其不可不愼。亦明矣。噫。僕之所欲言者。足下已說之盡矣。夫人於師生之間。或見有不逮。失於處身。苟能有所覺悟。改而善補。則其過也如日月之更。固不足爲其人之累。况今只與子弟不相容。而於師門。則無可改之行。只當如來敎所云。益篤其誠慕。尊其道而好其學。期不負當日敎訓之意而已。抑僕又有一言。足下於樑折之日。旣哭而服焉。則其自處固審矣。但未知三年之內。能一拜几筵或丘墓否。旣與子弟不相容。則想其事勢必難接於几筵之下。而至若丘墓。則一番展省。恐不可已。倘足下果已行此。尤無間然。萬一未也。竊謂勿拘早晩。一行省墓。仍爲文以告。則幽明之間。情禮俱備。足下之所以處之者。當至矣盡矣。不知足下以爲如何。嗚呼。世降俗末。義理晦塞。師道之淪喪極矣。生三事一之義。將不可復行於今日。而世亦無復有曰師曰弟子者矣。當此之時。足下獨能慨然於人言之來。深悔旣往。務欲盡心於師門。此其高見篤行。實有非今世間可求者。果能於正學經術淸節純行四者。益勉勉而不已。期以至於一疵不存。萬善具足之域。則足下之報師門大矣。彼外至之言。又何足道哉。前者所詢大學疑目。雖急於求敎。妄有所對。而方以寡陋爲愧。亦荷鑑納。許以至密甚博。益令人悚然也。今欲更爲反覆。而病中姑有未暇。容俟後日。千萬忙倩不宣。都付嘿會。
答趙君錫景命○壬辰
[编辑]人家忌故。若家間不凈。不得行祭。則例以紙榜設行於支子家。不知於古禮如何。先賢及東儒說。其無定論耶。紙榜所題當一如神主。而府君下二字。其當不書耶。抑有他可代字耶。傍題亦如神版耶。或單獻無祝。或三獻備禮。其將何從耶。若備禮則祝文無他措辭。一如常時所用。而侑闔利成等節。亦當一一爲之耶。不忍空過其日。有此權行之擧。則稍有殺節。似爲不妨耶。人家且多設行於山所。若上墓所。則用墓祭禮耶。抑用忌祭禮耶。哭泣一節。似窒碍。亦何以則得當否。以紙榜設行於墓廬。則專無出去山所之本意。幸望下敎。
所詢紙榜行祭儀節。未知先賢曾有定論。然甞見先人說以爲禮家別無紙榜無祝之語。只云先降後參。當先告事由於家廟。後以宗孫名書塡於祝文云。其祝文似當一如常時所用矣。若其所題。則固當一依神版。而府君下當書神位二字。傍題則不當書。其他三獻及侑闔等節目。幷當無所異同於家廟矣。至於哭泣。亦不可廢。有何窒碍之事耶。若欲上墓行祀。則恐當依墓祭儀式。而如或就墓廬行之。則又當設紙榜。其何可殺其節目耶。
答李一源秉淵○丁酉
[编辑]當祧位曾孫行。有庶孽。則似當依問解說。庶孽中最長者奉祀。而所謂嫡兄弟盡沒云者。卽就其行列中而言。夫豈盡擧嫡子孫耶。最長者不能奉往。仍安於宗子之別室。則勢當不得改題矣。未改題前祝辭。何可用最長者名耶。然若用宗子名。則不但爲五代。其神主旁題。則必當仍存宗子之父名。以其宗子名爲祝辭。亦豈不未安耶。考尤翁禮說。則其答人問。有云祧主難處之端。今世多有之。曾答倉洞洪相家問云。愼齋金先生。則奉安於別室而祭之。鄙家則諸子孫合力立祠於最長之家。而祭時合力助之。竊恐鄙家所行似勝也。洪相家竟從鄙家所行云矣。愼齋與尤翁宅。皆因最長家殘疲。不得奉往。故所以處之者如此。今貴宅旣有庶曾孫三人。則或從愼齋或從尤翁之外。似無他道。至若玄孫之越序遆奉。則恐大不可。未知如何。區區非知禮者。不敢質言。幸更博詢而行之。千萬。
答李汝章廷熽○丁酉
[编辑]所詢先庭再朞時祝辭。似當云孝曾孫某幼未將事。代從祖某敢昭告于顯考云云。而亦未知其果如何。盖觀尤翁禮問答。其答人問曰。雖亡者之弟攝行。其祝文頭辭。必曰孤子某幼未將事云云。又云代者。是尊行則使字未安。故俗禮改云。孝子某有故。代叔父或兄云云。而祖先之稱。當從代者之屬。未知必合於禮云。尤翁於此。似亦不能質言。然旣引俗禮如此。故上文所告然矣。但幼未將事下代從祖之云。亦似未穩。而尤翁所引俗禮。亦難不用。未知如何。且問者以於祖先從代者之屬稱爲疑。尤翁又答曰。叔父代行而以宗子之屬稱。稱其父爲祖。旣有所未安。若以己之屬稱稱之。則又與尊祖敬宗。不能入廟之義相悖。幸問於知禮者。而還以見敎云云。據此尤翁亦不以俗例爲是。而無他明白指敎者。况區區其何能妄論耶。今八歲兒若果代服。則雖未及旁題。固當爲主。設或不能持服。當以此意。別爲告辭。有何窒碍之端乎。若亡人之婦。則其子旣爲主。恐不當代行。代行則哀當爲之矣。尤翁問答三條。別紙錄呈。以備參考。
答權稚圭瑢○癸卯
[编辑]秋盡寒生。瞻想倍切。忽奉辱札。欣慰無量。信後亦已數十日矣。未委侍奉起居何似。仰溯區區。此間謫中凡百。粗得支過。而賤疾痰核流注之症。尙爾作苦。此似水土所祟。私悶何喩。前書所敎壁立云云。眞朱先生所謂使我壁立萬仞。豈不益爲吾道之光者。區區本來懦弱。大與壁立相反。且其出處尊嚴。尤不敢以是自勉。雖荷故人相戒之意。亦不得不惶悚而退縮矣。今乃認爲謙抑之例辭。至以非平日所望爲敎。尤不知所以爲對也。然壁立雖不可望。亦豈可全不加意以負盛意之鄭重耶。自顧平生。見識迷暗。又無定力。其得免認欲爲理。不動於利害者。有未可保。雖欲學朱先生氣像之萬一。其何能得耶。惟望吾友頻賜警誨以策勵而振發之。幸甚幸甚。抑讀來諭。深以沒頭科臼。虛過半生爲悔。其所感慨者多矣。豈方用力於聖賢之書。而有泯然會於其心者耶。誠使人欽仰而感歎也。但以飭躬勤學之方。使區區有所奉告。則恐執事未免於失言矣。鄙人果有一分所得。豈不爲執事獻忠以備他山之石。而其奈空空何哉。此則固未敢承命。至於高明所讀之書及用工之次第。則亦欲得聞。以爲自省加勉之地。不知果蒙示及否耶。餘忙不宣。
答南國寶漢紀○戊子
[编辑]問。祖妣初朞已過於前月。而時値妻喪在殯。未得設行祀事。纔完窆禮。明將退設。而祝辭日月不居奄及祥事等語。似有牴牾於追告之意。
所詢禮疑退行之由。初必已告。至於祝辭。別無變改之事。似當曰奄及小祥。哀薦常事云云。盖雖退行。旣是小祥。則恐無異同矣。此雖未保其必是。然淺見如此。不敢不仰對。未知如何也。惟在財處。
答南國寶乙未
[编辑]秋序已窮。瞻想尤切。忽此專書遠及。辭意懇欵。玩而復之。怳如面晤。仍審比來。哀候支勝。非少慰也。此間自月初得寒疾。彌留數十日。症情甚苦。數日來始少歇。而尙欠蘇完。又忽有承宣新命。才上辭本。而適當上候有加之時。一倍惶蹙。不知所措。所示縷縷。誠荷不鄙。盖觀賢胤才高質美。實非等閑人物。若只作文人才子而止。則豈不可惜乎。經術科工。別無異道。若主於經術。而兼以科工。則不但得第必易。出身之後。其爲有用於國家大矣。以前輩言之。遠則樂靜,市南。近則滄溪,農巖。初皆如此。何甞以經術爲主之故。有妨於科工乎。世人每以捷徑爲主。此眞欲速不達者。其反有所害審矣。前日賢胤所言哀之見敎。皆以文字爲辭。誠極可愧。區區固非敢當此者。然若時時相從於此間。或講論經義。或商確文字。在孤陋亦應有益。其何可辭也。若其眼病向减。且待春和。果遂此計。亦與迷兒相會做工則好矣。然必志立。然後百事可做。倘能辦此一着。雖合眼掩卷之時。亦當有養心氣之效矣。不備。
答金仲禮在魯○辛丑
[编辑]十四辱復。謹已承領。所論縷縷。雖相對劇談。亦何以加此。不有此事。其何能然耶。欣荷之餘。還以爲幸也。鄙䟽已承批。其中自有歸趣云云。未敢知聖意所在。令若明解。幸示及也。卽者禮官來過。而仍往黃江領左相外。惟沙川獻議。力論練布之爲且。盖以大功布。爲本是練布故云也。且謂春堂獻議。旣明白。玄石亦以練布爲是。多有知舊間問答。兩先正豈無所見云。始意令之此擧。必與沙川相議而發。今其論大相反。豈不曾往復而然耶。聞其入城時往拜。拜時所論。亦如此耶。無論諸議之如何。春堂之下練字。旣知其非衍。則誰敢有妄議而不欲從耶。戶判所謂不如姑守此說云者。誠得之矣。但又有未敢知者。考春堂別集。辛丑答李擇之書。亦論絞帶之用布。而上下兩布字之上。皆無練字。何也。幸試考見而示之。尤翁所答閔士昂者。固當爲不練之證。而其答柳億者。則麻布兩字之脫落。固未知果如來諭。然其傳寫時。必有錯誤。則似無疑矣。但尤翁所謂冠衣皆練。則腰絰絞帶。亦當用熟布云者。無論其字句之脫誤與否。與貴疏中。幷練衰裳。帶之從練猶可之說。未見其同意。而來敎云然。亦可欝也。大抵區區旣矇然不察。而妄答閔哀之問。令又不當引重而引重。致有葛藤。誠可愧悚也。春堂年譜中。刪去練字。泛見之。亦似有意。然不必援証。故鄙䟽中削之矣。且其年譜中家禮下儀節二字之當添而不添。此亦覺得來示誠先獲矣。
與趙子以尙健○戊戌
[编辑]令胤君美奄忽至此。天乎此何事耶。承訃痛哭。不知所言。頃見答書。雖知其病情尙苦。然年旣可恃。天亦必不使斯人中途夭閼。况其所患大勢頗减。比初顯勝。則秋凉後自當漸就差境。故不以爲慮。更欲書問。而又恐酬應有妨。姑俟他日矣。孰謂抱此闇黯。遂至永訣耶。屛伏之蹤。無路入哭。只設位大慟而已。嗟呼尙何言哉。仍惟慈愛隆深。悲悼沉慟。何可堪勝。才與不才。固無可論。而卽如君美者。何處復爲得來耶。竊想一倍難堪矣。區區本來庸陋。又甚孤畸。伏此山間。無肎與之相往來者。而獨荷令胤不鄙而見愛。前後來訪。極其鄭重。書疏往復質問相續。意謂從此源源百年可期。且竊見其人品精明詳密。禮學淹貫該通。前頭成就。必不草草。奚但今日士友中所罕見而已耶。以此期待甚重。愛好亦切矣。今焉失之。此痛何可言。亦關區區命途。天也奈何。聞有十餘歲遺孤。而大不尋常云。此兒若能成就。則亦可謂死不死矣。葬地當用於何處否。職名若解。或當有中道一哭之便否耶。千萬末由面慰。臨紙益增哽塞。惟乞寬抑自愛。以慰逝者之孝心也。姑不宣。
答魚聖則有龜○甲午
[编辑]歲且除矣。未委直中起居何似。數日間上候諸症。有漸减之勢耶。伏聞有勿問安之敎。倘自此日向平寧。與歲俱新。則誠宗社臣民之幸也。前書承拜時。日已昏黑。怱怱修復。言未盡究。迨用歉歎。今此禮節之考啓。誠朝家莫重莫大之擧也。如區區者。本無一分見識。雖欲妄論。固茫然不知所以爲說。况此雖異於朝命。尊在玉堂。乃以冊子有所詢問。至責以添刪評示。則事體重矣。其在賤分。誠極猥濫。不知尊何爲而有是敎耶。反復思之。終覺有惶恐而不敢當者。玆不得不謹以白還。非敢自外於尊。實有公私道理之大段未安而然也。想或蒙賜諒察。而第不任悚惕之至。然一本謄留。以爲早晩私自覽閱之資矣。餘希迓新萬福。不備。
答李季通蓍聖○乙未
[编辑]別已周歲。戀想徒勤。忽蒙辱札遠及。辭意鄭重。玩而復之。豈勝感佩。仍惟此時新元。進學起居增重。馳賀區區。僕頃爲承聞上候。入城少留。旋卽還出。槩欲稍變前䂓。爲乍往乍來計。不知果於道理如何也。來諭久放之心。難於收拾。不專之功。易於間斷。此數語誠學者之通患。始僕亦嘗有此歎。今則荒廢已久。亦不能自覺其然。雖欲仰效一言。以備吾人他山之石。顧何能做無忠之恕。犯大學有諸己無諸己之明戒乎。然有一說。左右以淸修美質。旣有家庭之所擩染。師友之所浸灌。近又舍置擧業。專意此事。其於造道而成德。宜若有事半而功倍者。然若不立得實心下得實功。則因循荏苒之間。忽焉頭髮皤然。而悔亦無及矣。此正僕今日境界也。幸以拙者爲戒。必於居敬集義。致知力行。齊頭幷進。無有偏廢。存心則勿忘勿助。窮理則不得不措。必期專一純熟。通透爛熳。卓然有以成就焉。抑嘗得聞老先生之敎。心是活物。最難湊泊。維持之道。莫如讀書。苟於書冊工夫。日有程課。則已放之心。反復入來。不待費力收拾。而自能存在矣。不知以爲如何。盛敎甚切。必令區區有所進言。故不揆僭妄。略此仰對。眞所謂舍己田而芸人之田也。愧悚愧悚。餘忙不宣。只希嘿會。
答李季通
[编辑]亡妻初期已行。當間月行禫。而有閏月矣。以家禮文勢及喪禮備要觀之。則當不計閏。然橫渠張子則以爲計閏。未知當從何說。且語類曰。二十五月祥後。便禫當如王肅之說。而今從鄭說。雖是禮宜從厚。然未爲當云云。朱子旣以鄭玄間一月爲非。則豈於此計閏月。而又間一月乎。朱子之意。似必不然。伏乞商量見敎。
所詢禮疑。非區區所敢妄對者。然尤菴先生答尹君寀禫祭計閏與否之問曰。據家禮則似當不計閏。而張子說則似當計之。張子說盖謂祥禫之間也。非祥與禫之謂也。大抵朱子常以祥月便禫爲是。而以間一月爲非。况於其間又可不計閏乎。然則朱子之意。與家禮不同。而不改於家禮者。從時王之禮也。今據此說。似亦爲來問準備者。謹此錄呈。惟在高明量處。
答李君瑞德淳○丁酉
[编辑]所詢禮疑。以生孤陋寡聞。何敢容議。但考尤菴,玄石禮問答。尤菴曰。父喪中爲人後者。若是練前。則當卽日改服不杖朞。若在練後。則當卽日除服。玄石論稅服曰。通典諸論。其服未盡之內。使皆得爲全服。緦麻且然。况小功耶。詳見問解云。且考問解稅服條。有同春問答。古人所論皆具。而王肅雖云服其殘月。他皆以全服爲當。今此厚培之來。後於仲哀。旣在期年之內。則似與服未盡前聞喪者相同。自今服朞。至明年除服似宜。至於厚培生父喪。則初朞已過。亦當依尤菴言。卽日除服矣。未知如何。尤菴問答。別紙錄上。問解稅服條。僉須更爲考見。如何。旣承勤問。不得不對。更宜博詢以處也。
答李季通潗○戊戌
[编辑]年來阻闊甚矣。一念非不懸懸。顧無因承問。只有瞻悵而已。忽此耑使辱札。遠及於寂莫之濱。拜領欣慰。不翅羾濯。况滿幅辭意。丁寧懇至。披讀數四。怳如親奉良晤。但有奇疾沉淹之諭。不勝驚慮。曾聞有渴症。豈因此而展轉彌留耶。想應不住醫治。而第切仰念也。此間杜門衰朽。吟病如昨。此爲本分。餘無足言。只職名濫猥。一向虛帶。日夕悶蹙。處身無地也。蒙以去就爲問。仍有多少責勉之敎。豈吾人於區區。猶有未相悉者耶。念此少時。雖云有志。實不讀書。只有空心空言而已。及至中年以後。又全然放廢。其所自期者。不過守分歛退。願爲聖世之一逋氓而已。孰謂今日朝家。乃待以儒者。匪據職秩。一倂來萃於身上耶。至於章甫之疏。尤可驚心。亦足以觀世變矣。顧以半生從宦之身。一向違逋。誠有未安。曾有一謝軍銜之意。而因有掣肘者。未能辦得矣。昨今年來。則此意亦未敢萌。槩前後恩數。有不敢當。非特爲李䟽之辱也。荷相愛之深。敢陳情實。不知以爲如何也。君保三子。人物見識。實不泛然。去冬科慶。固可聳喜。而前頭成就。亦必不但已也。乃翁雖亡。諸子皆如此。可謂死不死矣。區區亦與渠輩相依。一如保甥。而近久不在城中。常如有失。何但悵缺而已。所敎冊子。當時怱怱修進。故草本有不堪見者。旋卽謄移一本。而因徧示彼此之故。在時絶無。近亦借人未還。追當奉呈於令侄寢郞。以冀傳納。姑遅之如何。蒙惠酒饌諸種。深荷眷意。無以爲謝。姑不備。
答李季通辛丑
[编辑]所詢縷縷。有以仰見盛見之本末。開示之明白。深荷且幸。不知所諭。區區於美尹。旣未拜面。又不見文字。誠不能知其如何。但觀玄石尊尙甚至。故每請尤翁。有所寬恕。自癸丑至乙丑。一味如此。槩以爲少尹之誣毁師門。雖無可論。其先則宜若有所斟酌矣。然尤翁意思甚嚴。落落不肎許矣。及丙寅春。入華陽得見彼譜。於是始大生疑。至翌年羅疏之出。又其言一切與譜相反。誠可駭痛。所以有平康時長書也。然猶不欲直歸之於不韙者。盖爲玄石之故。欲就尤翁,玄石兩論中硬定。以待早晩得見文集。然後决之矣。及見文集。果覺得尤翁平日之論。實有所以矣。今讀來書。其生疑於年譜者。恰恰相符於鄙事。而復以文抄冊子。爲首尾曉然。誠可喜也。示諭憲長新命云云。良荷指敎之鄭重矣。聖眷之隆。撕捱之難。顧此亦非不知。只萬萬非分何哉。一亦尙然。况重以春坊國子之兼任乎。古固有虛名者。恐亦未有如區區之甚者。死不敢承命之外。寧復有他道乎。想此死期將廹故然矣。奈何奈何。
答金震卿鎭東○丁酉
[编辑]所敎辭意謹悉。玄石三禮儀。果以儒巾紅團領。爲三加冠服。則依所示如是處之。似亦無妨。至於見新婦時。尊之受贄當否。則鄙固無見。而昔年有以出繼子之妻於本生母親。問其有贄與否。先人答之以爲似當有贄。盖以家禮爲據。且同春於其孫婦之爲樂靜外孫婦者。與樂靜夫人。幷皆受贄。故先人書有云。禮雖無文。猶可義起。况家禮本文文勢。固似有據。春丈家旣行於祖與外祖母。今日新婦獨不可行此禮於大夫人前云云。前領相於出繼子新婦禮時。亦以此爲問。鄙亦以先人此問答對之。其家亦受贄矣。玆謹以此奉告。幸更量處。
與徐永年夢良○戊寅
[编辑]希庵行狀中。以仁祖反正後不出。爲有微意。至引公癸亥三月十六日詩爲證。而比之於夷齊之特立獨行。一篇大旨槩不出此。此正高明所自謂獨得希庵心事者也。然區區窃謂此義理所關甚重。本不當容易立論。况無他證。所據而爲說者。卽癸亥二篇詩而已。今以此詩論之。旣曰。商周雖聖旣革命。夷齊所爭誰謂迂。則是其意盖曰。彼乃革命。故夷叔所執。不可謂非也。然則其不以反正爲非者。卽此一句。亦可見矣。况其下句繼云。今日之事異於是。眞人又是先王孤。則其意又大小大分明。竊想希庵此作。專爲反正贊歎發明而作。其意似謂假令夷齊當之。亦未必如湯武革命時云也。若曰。癸亥後不出有微意。可比夷齊。則是必以反正爲不滿。然後可如此也。果有不滿之意。則夫豈自作詩以贊歎發明哉。榜目云云。似未必有深意。玄公微之說。亦不記其人與詩。則尤不可準信。以愚所料。竊謂公之爲人似甚簡潔。初旣以光海政亂而不仕。後又苦其馳逐於少年名利塲中。遂仍以不出焉。此正其高處。恐不當硬引贊歎發明之詩。謂反有不滿之意也。又按公遺稿中。有拜成均館職後所吟一律。其意所存隱約。可知矣。如何如何。且有可疑者。狀曰自廢毋論方張之後。杜門不出。吟一絶慈宮當日被重圍。禍轉何辭錮鉄扉。不識貫盈參在上。妄云天祚遠巍巍。此果光海時作耶。抑在反正後耶。貫盈云云。是指光海而比之於紂者。使公眞如盛意以夷齊自處。則竊恐此詩之必不作也。若曰。光海時作。則尤似未安。光海雖無道。旣方君臨一國。爲臣子者何可如此。然以當日二字推之。想在反正後。而與癸亥三月十六日詩。同意矣。且以孟子擴四端。爲安社稷之功。闢異端。爲扞邊境之功者。此已有先賢定論。而今歸之於希庵。似殊未當。况其下瞻其容。卽其座數行。又皆尊堂叔祭先尊丈文字也。豈未及點檢而然耶。恐宜幷加刪去也。先曾祖與希庵公。交誼旣篤。其拜北評也。以軍服資送。固非異事。但公旣不赴。則揆以事理。恐未必然。亦可疑也。然公一家之間。旣有傳說之言。則必有苗脉。似難不信。而竊觀狀文於此事。乃以婢天今言爲證。夫天今雖賢。公歿時。其年才九歲矣。雖所目覩者。亦難保其必記。况於渠未生前十數年之間事。其何以知之乎。此不過因人傳聞。而今其言有若自己目覩者。竊恐後人見此。必生疑惑。反不若削去天今。而歸之於一家間傳說也。抑此若實有其事。則兩家子孫。宜不可不知。而於希庵公言行。亦何至大段相關哉。且如天今所言。主君好風神以下。論以常情。九歲前事。恐難如是詳記。况其所謂登山臨水。忽然流涕。悲不自抑云云。似若證成高明自比夷齊之言者。此尤豈九歲兒所可知者耶。假令天今雖有是言。其非自己所知。而出於傳聞審矣。又安可據以爲證耶。大抵爲先輩立言狀行。必十分從實。一毫不爽。然後後人方可考信。若有一事失實。則他事便爲其所累。皆不見信矣。高明欲令區區。爲希庵立傳。而不惟前已蒙許於領相叔。則在我非所敢當而已。所可據者狀文。而高明所以爲說者。有未釋然於鄙心如此。設欲承命。亦將奈何。此尤區區前却之一端也。大抵希庵。不但文章而已。其不仕一節。尤卓然難及。其記行之文。宜不容苟且了當。幸更於此商量善處如何。初見狀文。卽有此意。略已奉告。而今當奉還冊子。又不敢自外。畢獻其愚如此。惟高明察焉。
答宋聖章必煥○丁酉
[编辑]所詢延額時有官者參祭服色。此亦未詳。然曾聞沙溪先生致祭時。子孫之有官者。皆着公服。宣額時。執事皆以守令爲之。而亦着公服。今左右似當如來示。以公服參祭矣。如何如何。
答宋聖章癸卯
[编辑]四翣未安。誠如來示。發靷時則只用一雲。葬時則用四翣。似無可疑矣。以喪中死者。襲斂用吉服之義。推之可見。如何。
答宋聖章
[编辑]冒帶結綴之左右或當中與否。鄙亦不能明知。况禮書中。皆無所論。此必無甚關緊。故然矣。貴宅前日三喪時。幷自左鞱之結於右邊。則此或有所據而然耶。然今番錦幅甚狹。不得已當中結之云。其勢然矣。聞鳩林士友之言。則此近處士夫家。亦皆用冒。而當中結之。此則盖以當中爲是也。得失旣不明白。况以錦幅之狹。不得已而爲之。則雖與前喪少異。亦何至大段有背而未安者耶。
發引時祖遣一欵。前書已仰對。盖備要日晡時。設祖奠。下註。司馬公曰。若柩自他所歸葬。則引日。但設朝奠。哭而行。至葬。乃備此及下遣奠禮。據此。祖奠兩節之不當行於謫所。似無可疑。雖無祖奠之節。告辭則不可不爲。發引日則太急。依來示。前一日夕。奠告以明日引歸故山之意。發引又告曰。今日啓殯發引。敢告云云。則未知如何。遷柩就轝四字。實狀則然。而將來遣奠後。又當有此節目。今番則祖遣奠時告辭。別爲製用似宜。然亦不敢質言。商量處之如何。
此亦勢當如示。昔年外舅氏喪事時。自長鬐至平丘。半月後始得達。路中可容接之村舍甚難。故往往以喪輿。仍爲奉置於人家庭中。喪人及奴輩。守而經夜。靈寢之設。有未暇論矣。
沙溪所謂使服輕者告之云者。盖以主人姑未澡洗故也。今哀家兩位當告處。哀之自告情理固當然。虞祭前。旣未澡洗。此或未安否。若有服輕者。則喪人雖不自告。亦何不可耶。然此則有服輕者故如此。若無服輕者。而只有喪人。則亦豈無變通澡洗親自告之之道耶。兩位山所告辭與祠后土先後。雖不可知。以墓祭後祭土地之義推之。無乃先告山所爲當耶。
三年內。新位與祖先位之三獻單獻之異同。雖似未安。然此專以主人之故。不得備禮行之。古人於祖先。雖三年亦廢祭。况於單獻。有何未安耶。無論忌祭墓祭。一體行以單獻。恐無可疑。如何如何。
答申晦伯思顯○丁酉
[编辑]大祥後。當撤几筵。同奉於前妣之廟。妣位告辭。以先考某官大祥已届。禮當祔於先妣爲辭。則祔字似未妥。且罷祭後。只撤床卓。仍奉新主於故處。吉祭後奉祔。則亦未知如何。
所詢疑禮。此亦未能的知。然祔字似不可用。仍奉故處。亦未安。恐當於大祥前一日。以酒果告於妣位。其祝辭則曰。先考某官府君大祥已届。禮當入廟。不勝感愴云云。翌日曉行祭畢。祝跪告新主曰。請入于祠堂。仍奉神主入于祠堂。奉安于妣位所奉龕內。而幷列考西妣東矣。盖合櫝雖待吉祭。同龕則無疑。若奉於交椅。則亦當於交椅上奉安而幷列矣。備要則使告於大祥祭畢後。而家禮則在大祥前一日。尤翁之論以爲大祥祭畢後。入告于廟。還奉神主。曲折似繁。不若前期告廟。而祭畢後爲入廟之爲順云。惟在博詢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