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庵集/卷之七
雜錄
[编辑]鶴山漫筆
[编辑]尤齋先生自德源移配長鬐。行到襄陽勿淄村遇雨。入路旁人家。壁上有詩四句曰。三傳市虎人皆信。一掇裙蜂父亦疑。世上功名同木雁。座中談笑愼桑龜。詩意有若預知此行者然。主人曰去年五月有客行色草草如常漢。書此而去。且曰明年五月吾當復來云云。然竟不知何人也。〈先生之過勿淄。在乙卯五月。〉
趙雲老言乙卯春。過楊州楓川店舍。壁上有詩二絶。一曰。曾聞夫子道難容。道大如今亦不容。含淚道峯山下過。先生有道莫能容。其二曰。乾坤無處一身容。傲骨元非悅己容。別是朝來新物色。家家桃李媚春容。不知何人所作。而盖有感之作云。
乙卯冬。余自坡還鶴山。歷見金川倅。金川倅謂余曰近有朴煥爲名者。來謫于此。朴驪州人而尹鑴孽兄之壻也。代人立訟。謀得償口。爲刑判睦來善所發覺。逮捕而囚之。先是睦爲亞銓時。與尹不協。睦之獨政也。以麻田郡守羅𥜳移除成川。尹怒其不禀於己也。杖其執吏。又於榻前請改正。又請以睦爲刑判。其實欲專政柄。忌而去之也。睦由是大銜之。至是尹抵書於睦。請恕朴之罪。睦大怒曰狗敢侮我至此耶。遂卽啓聞照律。朴語余如此云云。〈金川倅黃道平也。〉
尹鑴字希仲。盖鑴是鍾名故也。又按韻會及周禮。鑴日旁黑氣刺日也。此乃氛祲之類也。又尹所居俗名狗洞。而尹自名爲霽洞。然尹得志以後。所爲無非欺蔽天聦。所行無非麤鄙。故人皆呼其名爲黑氣。稱其居爲狗云。
顯宗己酉〈閏月〉。仁同〈若木縣〉人適於山岸崩頹處。得石牌一隻銀牌一隻。石狀如馬肝而牌如軍兵腰佩者。銀牌則形如小龜。石牌前面書領軍牌三字。後面書中國山東馬公之一寶九字。銀牌則前面書洪武元年通寶六字。後面書三百十年此物必有用本國土主十三字。字體皆唐人筆法也。昔洪武三年。帝遣道士徐師昊祭名山大川。立石標識云。此等讖緯之書。豈師昊之所爲耶。〈得牌者姓名文英迪。乃中人云。〉
顯廟朝最多變異。甲辰冬。彗星竟天者月餘。乙巳公州地有楙木。斫破則中有字形。書曰上和下木。剝之愈深而字畫愈分明。丙午闕內有蟲變黑眚。丁未秋。火星入南斗。戊申春。蚩尤旗出焉。是時京城火災無夜無之。如是者一朔。庚戌大旱。辛亥春。人有食子者。是年又有陜川狂人之妖說。京中永安尉家盆橘結子七箇黃熟。冬天冠山大石。或俯仆或立如拜起狀。壬子春。漢江大石移往西江。東萊海雲㙜下水中之石。移在他處。秋有仁同銀牌之出。其他日食虹貫冬雷夏雪之變。無歲不有。而人妖物恠。指不勝屈矣。
顯廟甲寅九月初二日。訛言忽自豐川地起。傳言唐船蔽海而來。登岸殺掠。轉相奔告避亂者須臾滿山。爭言賊已追至。有若目覩者然。二日之內。已到京中。而松都近地則言賊自延白下船。湍坡之間則言賊自臨津下陸云。城中則言賊船由鳳翔入來云。閭里奔波一空。良久乃定。是時余在江西縣。方坐衙。吏民忽來報賊自龍岡下船。縱兵大搶。今已來到五里外云。頃刻之內。邑民皆登舞鶴。禁之莫能得。早朝始驚。晡時方定。
甲寅春。文谷金相〈壽恒〉赴燕京。燕京有新謠曰盖十八庚不大。水主靑龍復卧。北京人又傳示一讖書。其詩曰女又木子欺日月。牛八山河堅似鐵。試上關王嶺上看。腥膻流盡佟人血。
甲寅八月十一日夜初更。流星出自南方。其大如斗。其色如火。向北墜落而聲如大砲。又似天動地震。〈江華留守吳始壽狀啓。〉
乙卯煕川郡捉得一雉。渾體白羽。郡守送于監營。而監司不以上聞。
乙卯冬。縣內屠肆宰一牛。腹有犢。其體已大。而額下只有一目無鼻。且口在頤上。而頤長如人。四足與脚則乃是牛形。而渾身無毛。亦物恠也。
乙卯春。有僧救天者。不知自何來。以果物盛于柳器。祭于寧陵而去。爲陵官及仁宣王后守陵諸臣所覺而馳啓。發遣金吾郞拿致鞫問。則自言先王盛德不能忘。心欲來祭云。別無隱情。爲人亦似痴狂。死於杖下。
丙辰七月。自寧海至東萊。海水三日色赤。死魚浮出。海邊人食其魚。死者甚多。
乙卯三月。淸風上箚言福昌,福平兄弟。交奸宮女事。慈殿鞫問常業〈昌犯〉,貴禮〈平犯〉就服。於是下福昌兄弟于吏。常業等亦付外治之。福昌供稱寃。常業等亦變辭不服。上命亟放之。因慈聖親諭大臣復下獄。上仍傳曰情狀已露。速以法行。義禁府請决案取招後行法。上命减死定配。楨靈巖楠務安。常業三水。貴禮甲山。判義禁張善澂請常業等更推取服。上許之。常業等始乃吐實。不啻狼藉。上命仍前定配。未久二福因尹鑴啓請得釋。
大妃殿因常業事。爲時輩所嫉。洪宇遠上䟽引易家人卦。斥以預政。正言李壽慶,進士李潤慶,任詡亦上䟽請別處他宮。爲政院所却。尹鑴於筵中請上照管慈殿動靜。幼學朴瀗爲名者亦䟽言尤庵之罪。至於語犯慈殿。文谷金相不勝其憤。陳箚極言洪尹及朴瀗等之情狀。㙜諫李沃等反謂文谷離間王室。竄之靈嚴。
李潤慶者。交河居人。任詡者。安山居人。皆進士也。乙卯夏。聯名上䟽請處慈殿于別宮。爲政院所却。安山人逐詡于鄕。詡與潤慶謀掩其跡。請於兵曹。圖出立旨。謂曾無呈䟽之事。仍上言自訟。刑曹按治則情狀著露。潤慶配楊州。詡配砥平。
丙辰冬十月。有僧處瓊者。請謁領相家。自稱昭顯遺腹子。上命招三公及二品以上會議都堂後。三公與判義禁會于北營。〈時訓鍊大將柳赫然爲判金吾故也。〉平問處瓊。以驗虛實。夜則囚之禁府。如是者數日。僧引安城居女人妙香以證而皆詐也。且與福昌宮人等作奸往來之狀。著露狼藉。於是三省交坐而鞫之。乃原州校生孫燾之子也。然其所指嗾之人則終不吐實。斷以造妖書妖言律處斬。宮女二人杖配邊遠。
余在江西時。一日坐衙。有村民來訴。夜間失牛。朝起尋蹤則已死於屠肆。只得其首云。屠者則曰昨於市上買牛於箕城人。朝果宰殺。非盜殺也。時積雨路濘。余問牛足尙在則可持來也。屠者持足而來。余問失牛人曰此汝牛之足歟。曰然。余曰方今行路泥濘。果於汝家盜竊。牽來於十里之外。則當泥汚足脛。而今見此足蹄間。只有乾糞。無一點泥何也。以人之牛。認爲汝牛。是詐也。其人乃服。
丙辰正月十五日。坐蓮堂分賑饑民千餘名。夕吏民望月占豐相賀。是夜宿同樂軒。夢陪顯宗大王遊一園亭。宛如春塘㙜觀武之日。而地非上苑。乃私家亭榭也。夜深駕還禁中。翌朝出御製詩五六篇。命羣臣和進。其詩一曰農歌。一曰耕田歌。一曰林杖歌。每題或二首或三首。如水調歌菩薩蠻之體。余與侍臣三四人及宗班二人。詣閤門外。列坐授簡。奉讀天章。相顧歎賞。已而夢覺。爐香猶襲。宸翰昭昭如在眼中。歲饑民困。而春農届節。陟降之靈。亦有軫念於耕稼而然耶。且小臣方有歸耕峽田。杖屨林泉之計。抑有所感而然耶。不勝追慕悲泣之至。
尤齋先生旣逐北。時議猶欲寘之極地。有赴燕使臣以其命詢于谷田子。對曰此人生前縱有是非。死後名流萬世。使臣聞之不悅。又問其壽幾何。對曰今年不佳。然若過明年七月。則人雖欲殺之。不可得。使還之後。時議汲汲。必欲趁秋前加罪者。盖以此云。
許穆孝廟朝以遺逸召。官至掌令。雖無可稱。亦不知其奸慝也。及庚子壬寅兩䟽後。人始知其心。方其擯居漣川也。術士評其命曰茅屋宰相。年過九十後。以老職陞堂上。甲寅秋顯廟昇遐。冬特除大憲。乙卯春拜吏判。夏入相。遷擢之速。古所未有。然此亦有命焉。非人力所可通塞也。
許穆入銓臨政。憒憒不知所爲。每赴政廳。其徒備望預給。許以望草納之袖中而去。每呼一望。輒三窺袖中。每一窺袖。輒一捫鼻。盖出於羞愧無聊也。人謂之鼻三望。吳挺昌未經四品。其徒方屬意銓郞。使許首擬獻納。許誤聞之。擬除掌令。都堂弘錄之日。許誤知本館參錄之人則不必圈點。但圈本館未參之人。左右愕然。牽袖瞬目。冀其覺悟。而許則芒芒然象如也。是日只三人得參錄焉。文官金鼎鉉冗散之人。官止郡縣。以老陞嘉善。鑴請於許。俾擬右尹。書望草以送。是日適有都憲窠。許窺見袖中則偶見右尹望草銜袖。乃以金鼎鉉擬都憲首望。遂爲李弼卿〈翊相〉所駁。其昏妄類如此。
乙卯冬。三和有殺獄。余爲推官。其屍折項。肩背傷處狼藉。而屍在斷港無人之處。莫知某人所犯也。被告人等反覆招覈。而獄情杳無端緖。夜夢余行到一山中。有以繩繫足之鳥。旁有黃口從川邊飛去。余使刑吏追捕而不得。余謂主倅曰此必崔姓人父子所爲。而捕其父失其子之象也。翌日果鉤得。則崔京立及其子丁會等同殺之矣。京立則被捉承服。丁會則失捕。夢亦異矣。
余見嶺東防風。其葉如萆麻。而關西所産則莖葉彷彿靑藜始生時。然其根之形與性。彼此無異也。芍藥之根如釵。而嶺東嶺南之産。或有蟠結而如掌者。然花與葉則相似也。如此類甚多。物理難曉然。豈獨草卉爲然哉。
尹鑴之爲大憲也。日發禁吏。窺察閭里遭喪之家。斂襲用錦綵及禁物者。禁吏必待入棺後入其家。剖棺欲驗視之。喪家號哭給賂。禁吏輒索五十金而去。或言鑴與吏分其金云。許積面責鑴得止。然怨者滿城。昏暮之際。伺鑴之過。往往呼名詬辱之。市童望見鑴過。則輒呼曰銀囊去矣。
鮮于浹字仲潤自號遯庵。箕子後也。居平壤外城。深於易學。孝廟朝累徵不起。官至司業。年七歲時。夢有一白頭老人以詩來贈曰上古玄鳦孫。生而生不辰。金消周火起。巨跡日月新。來斯敎狐黨。何人作眞人。昔微神農氏。牛羊豈能馴。尺墳殘城外。孤祠對寒牖。今代羣雁行。何數仲尼後。
有進士尹俊元者早死。有一女一男。丙子之變。避亂于豐德德岉山。爲賊所擄。女年十二男年十七。尹之庶母年四十一亦擄去。獨尹之妻宋氏免焉。尹女入燕。爲耿精忠之父妻。隨耿入廣。尹男亦娶同時被擄凈土人之女。生子曰起鳳。壬辰生也。起鳳之父因出征戰死。尹之庶母至今生存。以諺文作書來。耿妻亦以金環錦緞寄送于母。母今尙無恙。取宋姓人爲侍養。故起鳳寄書其祖母及宋侍養。以陳思想之情。而書自廣出。經數年始傳。丁巳冬。又寄書來。而乃壬子年出也。起鳳於是年登第。翦其賜盖之脚。裹書以送。〈戊午春記。〉
楓溪瑣言
[编辑]辛亥春。都民大饑。設粥於漢城府及訓鍊院。名曰東西所。〈賑恤廳堂上閔鼎重主之。〉又設一所於宣惠廳。〈常平廳堂上金萬基主之。〉後因饑民日衆。熏染成癘。死者日以累百計。車載積屍。出瘞城外。西賑移於弘濟院。東賑移於興仁門外。又移江都米萬餘石。湖南關西等倉糓船運龍山。分糶都民。余以備局郞廳兼掌其事。凡坊民分大中小戶給米。兩局軍兵則又自該廳成冊以送。民戶無一遺漏者。○五部坊民軍兵通計契二百九十四戶。三萬二百五十一。宰相宮家及坊民之富者。不入於此。
辛亥之饑。八路皆同。而京畿及兩南尤甚。都城則自正月十六日設賑。而三所就粥各萬餘人。湖南則二十二萬一千八百餘人。嶺南則十九萬九千餘人。方賑之時。死者已多。存者亦皆氣息奄奄垂絶。五月十五日罷賑。饑民無所於歸。彷徨道路。顚伏而死。無一人生者。他道可推類而知也。
辛亥之饑。連山女婢順禮者。其五歲女玉今。三歲子玉男。因染病死。烹而食之。任實人李逵因饑失性。嚼殺其子。
辛亥三月十一日。原州酒泉縣雪下二寸。遂安,谷山,瑞興,金川,江界,理山,昌寧等地。亦皆下雪。十六十七日江界,理山,昌寧地又雪。二十四日錦山地下雪。十三日雲峯縣下雪。四月二十四日鐵原地雨雹大如沙鉢。
丁巳十月二十六日午。余偶然假寐。夢夜行上山。有人遮道使不得行。以致驚魘。夢中與其人語及時事。余問曰時輩將以何罪擬我乎。必欲殺之云果然乎。其人曰鎭岑似不免於死矣。余曰何以鎭岑稱我乎。答曰可以舊記思之。余問舊記之義則不答。余亦驚覺。
尹鑴少時。尤齋,同春皆與之交。及鑴改中庸章句。以敎其弟子曰朱子不知中庸。尤齋由是絶不往來。獨閔大受〈鼎重〉兄弟許以王佐。累薦于朝。美村尤與之好。以道義交相許。朝士及儒生等尊事者靡然多矣。戊戌孝廟擢用尤齋拜吏判。於是士類彙征。是冬鑴新闋母服。諸議將請于上。待以不臣之禮。尤齋亦爲時議所牽制。擬除進善。然美村則猶以職事相迫爲非。貽書屢責尤齋。尤齋答曰程子大賢。而呂馬諸公。尙薦除說書。未聞後世以呂馬爲非也。且希仲甞著經綸說。至徹時相。其不能忘世如此。進善職雖卑。兆足以行矣。至於請於上。親臨師事。非吾力量所及云。及己亥服制之議。三變其說。嫁禍士林之意。著現無餘。美村亦爲心跡不同之論。猶不相絶。尤齋以書往復數年。且尹善道,柳世哲等相繼而作。士禍仍起。美村始許以絶交矣。
尹美村喪柩之歸交河也。路由麻浦。停轝于陶幕。時顯宗己酉秋也。尹鑴送其子操文致祭。其文以爲公交道不衰而爲尤齋所脅迫見絶云云。〈全文則不出。〉尹子仁〈拯〉受其祭而不拒。於是人皆曰美村名雖絶交而實不然也。其後子仁以美村狀文請于朴和叔。和叔以美村平生。問于尤齋。尤齋答曰吉甫外雖莊嚴。內實虛㥘。謂其知尹鑴之爲人而畏㥘不能斥絶也。
尤齋遠祖平山府使宋斯敏墓在楊州外西山舟洞。〈卽長興里面〉戊申秋入京時。乞暇往省。則平山公墓後二十步許有一墳。故副提學金鸞祥之子官漣川縣監〈忘其名〉者之葬也。尤齋以爲他人之同葬一原不可。宗孫宋道興輩呈狀于方伯朴世模。金乃朴之妻祖。故遷延不决。及姜栢年爲方伯。始令遷葬。人以掘移金鸞祥舊葬而毁尤齋。〈金乃名人故也。〉傳之者誤也。
池鳳翼者。淸州居士人也。出繼於人。所后父名若海。而兄弟行也。翼之子應九問於尤齋曰父生時知倫序之誤。欲爲罷繼。而母柳氏涕泣不許。故因循未改而死。死時遺言諸子。使之改正。此事如何。尤齋曰大明皇祖定制。昭穆失序者。許令聞官改正。詳載家禮會成。改之何疑。但罷繼之後。公等退去。而使柳氏改立他人則善矣。若復以君兄弟中立后。則恐有難便之端也。時上幸溫泉。應九上言罷繼。而又往問于同春,美村則答謂柳氏養育之恩。亦不可背。倫序旣當。則君兄弟中一人仍爲其後是當云。應九喜之。復請於朝。以其弟應三爲若海之后。〈此乙巳年間云。〉其後辛亥。淸州進士趙益寬〈大北存道之子也〉,幼學李寅馨〈慶徽堂姪〉,權大夏〈大運堂弟〉,李義稷〈弘淵堂姪而於尤齋亦族也〉,李玄輿〈白江堂弟〉等首倡而起。論鳳翼曰背恩忘父。應九曰彰父之惡。應三曰簒父代立。幷削院籍。且辱其論禮之家。懷德諸人憤之。通文太學。削益寬等七人。〈李玄輿以削池之日。適不參故得免。〉應九等亦訟寃於方伯南二星。定推官於沃川倅。尹衡聖。使之査覈。方伯廵到之日。趙益寬,權大夏,李寅馨三人幷被刑訊。由是益成仇讎。壬子冬。李玄輿,金演等又搆應九之弟應一之罪。〈應一亦出繼於人而昭穆失序。〉呈于方伯。刑訊一次。决杖一百。幾死而生云。淸州人卞楊與玄輿輩立幟詆斥。而卞亦以其外家立後事有所失。爲趙李輩所指。幷與應一而通文太學。數其罪名。由是淸州一境之士。與懷鄕士類爲仇矣。
閔世益者。敎官嶪之長子也。得狂易病。不知父母。不知饑寒。作一行屍。然猶能生子愼,恒等。及其父死於京中。世益方在江上。家人恐其告訃則不來也。紿令乘馬。而行到城外。始傳其父死。則乃曰此嘗欲殺我者也。何爲往見乎。奴強而至家。則不在喪次。了無哀慽之意。其家以喪無主爲疑。問禮於朴玄石。玄石據朱子奏寧宗箚。使閔愼代喪受服。難者以爲父死未葬。尙不服祖父母喪。不忍死其親之意也。則雖有朱子之論。家國亦異。何可爲此也。衆謗大起。門人高晦以喪家之意。問于尤齋。尤齋答曰和叔之論。據朱子之論以斷。則恐不可輕議也。又曰此事事體至重。愚意閔氏家具此事情。呈于禮曹。通議朝廷。以爲一代典禮。則事尤完備。未知何如。聞者以尤齋之言爲穩當矣。其後因閔光益〈世益之弟〉之書。尤齋答曰不信朱子之訓則是夷狄之人也。又曰世道大變。旣入於夷狄禽獸。又曰彼囂囂者皆是京輦文獻子弟。而乃同於鄕曲無賴之輩。又以大宗伯爲非。盖光益及門下諸人在洛者。過言衆人攻斥朱子訓。而和叔閔家幷將得重罪。故尤齋驚駭有此書也。書至京中。衆怒如火。遂幷攻尤齋不遺餘力。癸丑秋。淸風府院君金佑明上䟽。言閔愼父在代喪。斁絶倫紀。下愼典獄。竟配龍川。甲寅冬。㙜諫南天漢論玄石罪。削去仕版。
閔愼之代服也。其母徐氏〈正履之女〉難之。請服周以攝。閔判書鼎重往復和叔。以定承重之制。諸徐憤之。且同春,草廬,尹子仁諸人皆有難之之意。或以旁題之節。或以遞遷之節。論議矛盾。余之妄見。亦以爲朱子之論如此。誰敢非之。只時王旣無定制。下焉者恐不可擅行也。壬子秋。余拜尤齋于公州草塢。先生曰聞君亦以閔愼承重爲非云然否。因抽出朱子奏箚。欲與之講論。余曰某不曾以朱子訓爲疑也。只淺見如此。對之如右。先生不答。他日又語及閔禮。先生曰大受嘗問於我曰栗谷墓遷奉何如。我只答曰金益煉生時。嘗卜得新穴。果欲遷厝云。而謗者先我。閔家承重後問禮於我。我又曰此固朱子之論也云。而謗者又先我何也。及閔愼就理。和叔待罪於刑曹。尤齋亦上章自列。而太學生將䟽斥淸風。以趙儀徵爲䟽頭。高晦,具時經,尹以性諸人爲儀徵。使李廈卿〈橝〉製䟽。䟽之大旨。朱子之論如此。故宋某與知禮家相議。使之代服云云。所謂知禮家。卽指和叔。而專以尤齋爲主論之人。適掌議李漢翼議不合。不用其䟽。余最後始聞廈卿之製䟽。盖䟽辭如此。則知余之必不許也。以是諱余而爲之也。後遇廈卿。余問曰閔喪出京中。尤齋在湖外。四日之內。何以往復問禮乎。萬一聖上見此䟽曰爲此禮者。非朴某乃宋某也。可抵宋某罪云。則君輩將何以處之。此眞逐鹿而不見泰山也。且和叔將得罪。而尤齋亦嘗有往復議禮之事。則先生之露章自列。道理當然也。門人之亦歸罪於先生。此何道理也。廈卿不能答。是冬草廬陞拜大司憲。尹子仁除執義。有召命。余亦遞騎省。久在散地。適除文學。洛下諸人飛語湖中曰凡閔禮之異於和叔者。淸風一一書名上達。故次第蒙思。葢自六七年來。風習如此。識者憂之。
李元禎。道長之子。潤雨之孫也。請竄淸陰之論。道長與柳碩主之。丁巳夏告廟之議作。而㙜諫莫肯先發。是時元禎在星州。初闋母服。新除大諫。聞命卽行。而率其同鄕士子李涔者來。使先上䟽。從以激動兩司而發之。其子校理聃命。與其父同惡相濟。惟次子漢命意不合云。
李沃之爲忠淸都事也。欽仰士類。亦嘗往來同春之門。其後又拜尤齋於三淸洞寓舍。屢送書華陽。以致景慕之意。又請訓警之語。尤齋以用行舍藏敬事後食等語戒飭之。沃以此八字。刻爲圖書。又常稱道尤齋以爲程朱道學。班馬文章。及甲寅冬。沃以正言首發合啓之論。數月之內。歷吏曹舍人玉堂。超拜副提學。丁巳告廟之議。沃尤力主。許穆之前後䟽箚。皆沃所慫惥而代搆者也。有礪山人李師顔者。上䟽極言沃前後反覆之狀。沃遂敗。人皆快之。
李袤者韓山人。山海之孫也。顯廟時同春被召至京。袤以詩贈之曰地名懷德應天定。窮養丘園問幾年。來作聖王三代佐。講明吾道一心傳。僑居細草庭前翠。高閣繁花雨後姸。今夜定牽蘿幌夢。碧山淸月怨啼鵑。乙卯爲許穆所薦引。數月之內。自堂下超拜大憲。
李起浡。全州居文官也。爲人不俗。且能忍饑自全。入京之時。輒計日數炊飯預喫之。登程後則不食。直宿闕內時亦然。嘗刳殺婢妾坐廢。最後徐元履薦于孝廟曰居家有孝友之行。臨亂有處變之才。上命收用。方其廢置也。其子猶龍愚悖人也。請爲南論。起浡不許。戒之以詩曰〈首句不記〉父子兩家其可耶。不見庭前舊種菊。秋風尙有凌霜花。猶龍旣登第。其父亦死。竟附時論。
兪參議晦伯〈櫶〉之宰茂朱也。南判書雲卿〈龍翼〉作詩送之曰今之太守盡吾儕。散遍東南與北西。安慶星仁皆嶺外。江襄扞陟各坤倪。纔飛定邑雙鳧翼。欲發文城五馬蹄。湖郡今朝君又去。別詩前後不停題。自禍作。大則竄黜。小則散罷。餘皆補外。安東卽孟承旨休徵〈胄瑞〉也。慶州任僉知文仲〈奎〉也。星州兪承旨伯圭〈瑒〉也。仁同尹校理叔麟〈趾完〉也。江陵李大憲弼卿也。襄陽李校理文伯〈寅煥〉也。扞城尹獻納養一〈敬敎〉也。三陟李參議擇之〈選〉也。定州宋承旨漢卿〈昌〉也。文川趙僉知士俊〈聖輔〉也。然詩中未及者亦多。金判尹道常〈宇亨〉宰淮陽。鄭承旨子純〈載禧〉宰鐵原。李掌令輝古〈光迪〉宰寧越。安監司栗甫〈縝〉宰安邊。柳持平起之〈之發〉宰端川。任正言德章〈弘望〉宰鏡城。姜修撰叔夏宰龍岡。柳校理悠久〈尙運〉宰江界。申正言公獻〈琓〉宰安州。朴校理士行〈泰尙〉宰洪州。任校理功甫〈相元〉宰淸風。李承旨允迪〈柙〉宰舒川。李大諫彜仲〈敏叙〉宰光州。崔應敎周卿〈後尙〉宰咸平。〈今遞。〉尹校理仲麟〈趾善〉宰綾州。〈今遞。〉李大諫季羽〈翊〉宰晉州。〈今遞。〉李正言君瑞〈喜龍〉宰靈光。尹修撰汝休〈嘉績〉宰長淵。韓正言魯瞻〈泰東〉宰伊川。〈今遞。〉李僉知樂夫〈藼〉宰順天。〈今遞。〉而余亦自江西罷歸。今又除定平矣。
李烓仁祖朝文官也。有文才。歷敭淸顯。庚辰辛巳年〈崇禎〉間。爲宣川府使。漢船來泊。求得粮饌。朝廷遣軍官李之龍接待。且令方伯〈鄭太和〉相機善處。方伯抵書於烓。使聽李言。覔給二百斛米。淸人偵知之。屢送査使詰責。仍拘烓於義州。壬午冬。龍骨大陪昭顯出來鳳城。拿烓而去。烓夜與鄭命壽良久語。出示鄭札。〈時鄭太和爲嶺伯。具鳳瑞代爲平伯。〉且供辭誣及仁廟。語多絶悖。又有使我得不死。優遊於太平烟月。則功豈在范文正之下等語。具鳳瑞密啓上聞。旣而龍胡曰我雖因烓而得此端緖。於本國則罪人也。本國可任意處之。於是仁祖送金吾郞宣傳官。梟烓於境上。烓之父晉英。子國均幷斬於京。今上丙辰。烓之孫上言訟寃。上議于大臣。領相許積以爲烓之罪當誅。而但其論以逆律。戮及三世。出於鳳瑞之搆誣。請晉英,國均雪寃復官。
配享廟庭功臣議定時。政府六卿三司長官。例皆會于賓廳。古無圈點之規。只廣詢可否而已。辛卯五月。仁廟將祔功臣議定時。平城申公景禛點數不足。未得與焉。孝廟下敎曰反正時二三武將之勳勞。豈不及於一二元勳乎。今皆不與。予心不安。其令更議。於是領中樞李敬輿,領相金堉,左相李時白等。請以平城追配。上許之。
顯廟將祔。議定配享功臣。故領相鄭太和,判中樞趙絅,金佐明三人與選。趙金則謂有禮論立異之功云。然金公曾無與於禮論者。時輩以爲雖無干與之事。平日意見如此云。洪伯涵〈萬容〉製進敎書。政院以爲敎書中不言禮論立異事。再三退却不捧。伯涵亦執不可。㙜諫竟請推考。使之添入其意而後已。許穆又箚論鄭相己亥初喪誤用朞制。不合配享云。當初議定時。領相以書通可否相議。曾無異意。至是變說請改。聽人所囑也。鄭相竟被削去。輿情莫不憤痛。
忠州地。有兩班李彦老者。家有豪奴。〈未知本名。〉弑彦老夫妻。潛居于洪川地。以李彦老自名。又將彦老戶口入籍。其奴儀表俊秀。又解文字。洪人皆認爲兩班。其奴又稱以收貢。時時率其子出往。歸則屠牛釀酒。邀比隣共食之。其實行賊劫取之物也。有流寓京人蔡聖章兄弟。與賊爲隣相親。而亦不覺其見欺也。彦老遇害時。兩子跳身逃得免。日夜經營復讎。最後始得聞之。告于忠州官。秘關跟捕。賊已知幾逃避。家後五里許有長谷深山。刑吏追蹤。晨到洞口。蔡聖章乘馬自山谷間出來。指示賊在處。遂得捕去。彦老兩子手刃其賊。並其妻子磔殺之。丁巳夏。正言李湜往橫城地。遇火賊幾殊。人有爲湜言者曰洪川人蔡聖章本賊黨。其堂叔進士蔡時鏡常欲陰害南人。此乃時鏡指揮其姪而爲之耳。湜言于方伯鄭錀。捕此三人而來。聖章兄弟受刑累次。事將不測。適橫城縣監張治世設機探捕。則縣居李春華等十二人。乃其眞犯也。
余於甲辰冬。以陵官被逮。凡繫十六日。丁巳七月十四日。又以前任江西時事被逮。八月初六日以流律照入。自上特命削職放送。在囚二十一日也。金吾法禁甚嚴。然士大夫被拿則子弟親朋皆得出入相見。孝廟朝有朴自瀚者以事在囚。謀脫重罪。招其徒鄭忠吉者。潛令告變。事覺幷伏誅。自是外人不得出入。然甲辰年則尙與親知隔門坐語。相見顔面矣。顯廟朝丁未。一朝士在囚。有塗油開鎖之事。發覺得罪。自此罪人使不得近門。而行數十年之間。事變無窮。法網漸密。吁可歎也。
尹季方攇落拓不第。寓居衿陽。丁巳告廟之論起。洛下儒生七百三人。不期而會。會于小公主洞沈靑陽舊宅。爲尤齋伸辨。推季方爲䟽頭。時儒生之爲䟽頭者無不被竄。季方昂然不以爲辭。拜䟽之日。路旁閭家或以菉豆粥糜粥馬通煎水照冰迎饋。觀者如麻。莫不嗟歎曰此乃正直之䟽也。年老者至有垂涕人。權大運聞而惡之。使部官査出作粥饋儒人而罪之。
貞民者。進士趙湜之奴也。季方拜䟽之日。適出街見之。歸家則湜將入泮陳䟽斥尹攇。貞民謂其母曰吾聞尹進士䟽。人皆謂正直。則吾上典所爲。可知其不義也。何以則可止其行乎。俄而湜促貞民鞴馬。貞民逡廵不肯。湜將杖之。貞民自縊於門柱而死。
季方之竄。成於政院之啓。初配定州。左相權大運陳白筵中曰定非邊遠之地。請推刑曹堂上。移配江邊或六鎭可也。遂移配江界。盖季方之䟽。以大運,穆,鑴等比之衮貞。故惡之尤深也。
季方之竄也。方伯檄衿陽縣。拿送刑曹。入直佐郞崔宙使人捉入庭下。脫冠捽髮。困辱備至。凡竄謫者捉致刑曹。前例所無也。蔡西山舂陵之行。入府聽命。古亦有是例耶。抑其困辱之意。古今一般而然耶。〈方伯慶最也。〉
公山之忠賢書院。專祀晦庵夫子。配以李存吾,李穆,成悌元,趙憲四賢。而近又追奉沙溪。院儒盧尙儼者。甲寅以後。倡議欲黜沙溪。丙辰齋任以尤齋,草廬遭禍。略備薄幣。專伻慰問。尤齋以先師方有黜祀之議謝不受。於是公儒閔禮重等。與齋任金宙一輩。削盧之儒籍。盧黨大憤。又削閔禮重等十餘人。〈盧黨主論者宋之璡。應漑之孫也。禹玄圭。權大運之妻姪也。李之麟。聖時之子也。又有朴昇,李沃者。亦其羽翼也。盧曾師事尤齋。禹亦出入門下。其祖墓碣。尤齋書之。及士類敗諂。附時宰反爲仇敵。〉
宋應泂之子。卽洪汝諄之壻也。壬辰之亂。兩人避兵西山。一日宋爲賊所擄。宋本富厚。多賂金寶。賊大喜釋之。俄而洪又見擄。宋謂賊曰此是吾兒。勿害也。賊問洪汝果彼翁之兒否。洪懼不免。遂曰唯唯。賊捨之而去。權石洲詩所謂洪家公卿宋氏子者此也。
見淸陰先生寄金延之〈壽增〉書中汝字皆間一字書。如待尊敬者然。又同春堂嘗得見蘇暘谷與其子書。書面稱上狀。尤齋以爲古人事。多未可曉云。
宣廟末年。〈癸卯甲辰間。〉仁弘承召上京。上曰卿今上來。是蒼生之福也。又嘗以草木鳥獸皆知卿名爲褒。仁弘旣來。伸雪崔永慶。盡逐一時士類。有人作詩榜於鍾樓曰鳥獸草木皆知名。卿今上來蒼生福。入城三日兩司空。不福蒼生福朽骨。朽骨指永慶也。
寧陵遷葬時。以磨誌之石兩片。列書內外都監官員之名以刻之。〈李正英書之。〉尤齋又作小序手書刻之。將埋于陵下。未及輸往而禍作。不知其石所去處。〈戶曹書吏安元立知之云。〉
平山滅惡山巖石間。多生乾蓮。花葉一如池。生者移種則死。愼仲任云。〈嶺東亦有乾蓮。而花葉與池生者不同。〉
癸巳冬。慶源府使權大德。將建鍊武廳。使將官金忠一率軍百餘。斫木於阿山堡越邊胡地。適其時訓春胡人二名持二羊裘。於撫夷堡土兵金元一家買牛而還。仍不知去處。訓春人尋覔不得。以爲伐木人殺之。酋長億所阿恐喝慶源倅。權大德遺之以布二十匹猪數十口。與之和好。後二年。副酋長加秋吾與億所阿有隙。訴于北京發其事。權大德等幷拿至京。淸使躬自按問伐木時軍人。皆首實。於是金忠一及隊正數人幷伏誅。金元一梟示于慶興境上。權大德因㙜啓按法。金元一爲人驍勇。有弓馬才。一日能射數獐。胡人之賣裘也。慶興兵房軍官柳士英貸牛於元一而買之。其實非元一賣牛也。死非其罪。人皆寃之。
瀚海。按前史在沙漠北。北海之名也。又曰羣鳥解羽〈缺〉於此。因名焉。慶興東北數百里之地有大野。地皆沮洳。雜草茂盛。鴻雁卵育於此。每八月雁陣皆自其處出來。慶源,慶興兩邑。蔽滿原野。留數十日分散。或西或南而飛。春還則又來會于此。仍入北去。此雖未知古所謂瀚海。而盖亦北海之邊也。
金鏜。淸風人。移實邊塞時。來居慶興。仍登武科。爲人倜儻豪勇。卜居雄耳。方伯廵到時。訴于馬前。乞錄鄕籍。方伯招鄕所。諭令許錄。鄕所對以當如命。旣而無意許錄。鏜忿然手捽座首於鄕廳。欲撲殺之。座首哀乞得免。翌日卽差別監。仍陞座首。能修擧職任。鄕黨至今稱之。其子孫世執鄕權。曾孫曄方爲座首。
金鏜嘗爲鹿島屯田監官。一日監收屯穀。胡人數十百名。猝然來到。盡縛鏜及軍人而去。鏜有二犬常隨行。二犬含鏜靴走入府中。府使知其有變。率軍人追之不及。鏜被執行六日。胡人將殺之以祭天。曳出川邊。凈洗一身。以刀刮垢。將宰割之際。忽有大鹿來到陣中。胡酋異之。謂其衆曰此人天必佑之。以鹿代其死也。天之所爲。不可廢也。遂殺鹿祭天。釋鏜而送之。鏜由是得生還。軍卒亦稍稍逃歸云。
楓溪漫錄公手錄國朝陵寢廟殿事蹟及前朝陵墓,先賢墓道碑表,八道寺刹碑㙮,名山題刻人姓名年代。編成卷帙矣。公歿後家中失火。是卷入於灰燼。字皆斷爛。文不可識。今擇其稍可辨者。載錄如左。所存百不一二。
[编辑]齊陵。太祖元妃神懿王后葬也。在豊德府北十里甲坐庚向之原。卽元敬王后之父閔霽家世葬之地。而太宗借葬王后云。閔家墳墓。今在陵之案山。樹木長于塚上。顯宗朝趙復陽白上。斫去樹木。
貞陵。太祖繼妃神德王后葬也。在楊州地沙乙閑里庚坐甲向之原。洪武丙子八月妃薨。初卜陵於安巖洞。有水不用。遂葬于城〈缺〉西部〈缺〉坊。〈卽所謂貞陵洞。〉後己丑二月二十三日。移葬于沙乙閑里。初無齋閣。且廢祀典。至宣廟朝。始令本州歲一祭之。今上己酉。因尤齋建白。創立齋閣寘參奉。仍擧祔廟之禮。○神德之喪。用趙浚,金士衡之議。以功臣一人守陵三年。永爲恒式。安平君李舒爲守陵官。守陵官自此始也。
英陵。世宗大王及昭憲王后葬也。在驪州北城山下子坐午向之岡。初葬廣州大母山獻陵之內。睿宗五年己丑。因地官等言。遷葬于驪州。舊有碑埋寘舊陵之內。世傳安平大君所書云。新陵則無碑。
懷陵。成廟廢妃尹氏墓也。在楊州地。卽東郊中泠浦。尹氏以淑儀陞爲后。生燕山。驕妬得罪。廢出賜死。臨死屬其母申氏曰葬我于輦路旁。俾瞻車駕。遂葬于健元陵路左。弘治己酉。成廟傳敎禮曹曰廢妃之惡。雖永不賜食。魂豈有寃。但母以子榮。君之惠也。顧念儲君之情。寧不惻然。今特命其墓曰尹氏之墓。定墓直二人。俗節致祭。以慰子心。而雖百年之後。永不改易。以遵父志。燕山旣立。議遷墓立廟。禮曹參判申從濩獨持成廟遺敎。爭之不得。燕山旣立廟。命曰思廟。封崇其墓曰懷陵。備用王后儀衛。燕山廢後撤思廟。去陵上儀衛。今只留石欄干羊馬等物。
靖陵。中宗大王葬也。在廣州〈缺〉山乾坐巽向之岡。陵初在高陽禧陵之內。明廟朝移奉于廣州。文定王后之意也。○中宗大王初葬高陽。與禧陵同塋。壬戌年尹元衡力贊文定王后。遷于漢濱卑濕之地。人皆憤惋而莫敢發言。世傳遷陵時哭聲自壙中出。役者無不聞之。翌年順懷世子卒。越二年文定王后昇遐。又二年明廟昇遐。人謂遷陵之咎。至壬辰靖陵被倭變。臣民之痛。尙忍道哉。
禧陵。中宗元妃章敬王后葬也。在高陽〈缺〉山艮坐坤向之岡。陵初在獻陵之內。中宗丁酉。奸臣金安老等謂有水患。遷奉于高陽。鄭文翼光弼卽當初揔護使也。安老等搆罪遠配。及啓陵無水患。
泰陵。中宗次妃文定王后葬也。在楊州佛巖山壬坐丙向之岡。初甲子年間。南師古謂人曰明年當封泰山。聞者不解。翌年乙丑文定王后昇遐。葬泰陵。
穆陵。宣祖大王葬也。舊在健元陵之西岡。仁祖庚午。靑雲君沈命世上䟽言陵有水氣之患。移奉于東岡。及啓陵無水。㙜諫請罪命世。遂竄于邊。
寧陵。孝宗大王葬也。在健元陵內。葬未朞而石物多隙。顯廟下詢諸臣。尤齋請改封築。大臣皆難之。只請塗灰。每經霖雨。灰輒還落。罅隙漸多。㙜諫金宇亨等亦言改築宜急。〈缺〉趙復陽亦於筵中屢言。及癸丑春。宗室靈林令翼秀上䟽言陵上石物多隙。又言今日廷臣亦豈不知。而第恐歸罪於監董之官。畏縮緘口。徒切屋下之私憂。〈缺〉董之人及前後奉審諸臣皆抵罪。〈缺。鄭致和,南龍翼,監司李俊耉並削職。申命圭,李鼎基,李最晩,宋之濂等並徒配遠地。其餘多有已死者。〉遂定遷陵。是年九月二十九日卯時啓陵。梓宮漆色不變。壙中乾凈。卜陵於驪州英陵之左弘濟洞。以十月初四日發靷。初七日巳時封陵。〈遷陵後。上遣承旨沈梓,都監堂上金徽,郞廳鄭維岳等。監視舊陵封築處。梓等言石役初不堅固。於是鄭致和付處牙山。申命圭,李鼎基。斷以一罪。〉
宗廟萬曆壬辰。倭將平秀家館於廟內間。多恠多有暴死者。人言此朝鮮宗廟。有神靈。秀家懼而焚之。宣廟還都後重建。
文昭殿。在景福宮東隅建春門內。世宗朝所建。其制爲寢殿自西而東。以奉太祖以下四親神主。以事生之禮事焉。
延恩殿。在景福宮神武門內。成宗朝所建。成廟追崇德宗。而以德宗與睿宗爲兄弟。不可幷入文昭殿。於是別立此殿而奉安。事之如文昭。其後仁宗喪畢。李芑等議祔於此。隆慶戊辰始奉文昭。
思廟。燕山追崇其母尹氏。立別廟。號曰思。中廟卽位後撤去。今之宗簿寺。卽其所也。
關王廟。在京都崇禮門外。一在興仁門外。萬曆戊戌。皇朝游擊將軍陳寅創建。我國亦出銀兩助之。其像塑土爲之。左右塑二人。持劒侍立。一關平之像。一周倉之像也。五月十三日。乃關羽生日。是日大祭廟中。祭後有雷雨之異。衆喜曰王神下臨矣。未幾平秀吉死。倭賊亦皆撤去。人謂之神助。定廟直一人。自兵曹每月朔給布。
開城府三峴里妙蓮寺中興碑。李齊賢撰。○玄陵雲巖寺碑。牧隱撰。○善竹橋有梵字。
驪州甓寺有懶翁碑。○高達寺有僧慧眞㙮碑。高麗學士金廷彦撰。
楊根迷原小雪庵。有普愚㙮碑。陽村權近撰。
砥平龍門山有懶翁浮屠碑。牧隱撰。○龍門山菩提寺。有大境玄機㙮碑。高麗尙書崔彦撝撰。
水原光敎山彰聖寺。有千煕碑。牧隱撰。
長湍五冠山靈通寺。有義天㙮碑。金富軾撰。吳彦侯書。○興聖寺有古碑。
寧越大華山興敎寺。有冲曦碑。
淮陽金剛山表訓寺。有古碑。○表訓寺門右有石刻。權漢功書元梁載撰。
正陽萬瀑洞廣巖刻蓬萊楓嶽元化洞天八大字。筆法奇古飛動。楊蓬萊士彦筆也。
海州廣照寺碑。後唐淸泰四年立。
忠州未訖山龍頭寺。有法鏡㙮碑。崔彦撝撰。○凈土山開天寺有〈缺〉碑。
沃川智勒山寧國寺。有圓覺碑。高麗韓文俊撰。
藍浦聖住寺。有大朗㙮碑。崔孤雲撰。
扶餘蘇定方平百濟碑㙮銘。唐高宗顯慶五年立。○劉仁願平百濟碑。唐高宗龍朔三年立。
慶州東五里芬皇寺。有和淨國師碑。韓文俊撰。乃烏金石。○暗谷村北鍪藏寺有古碑。○金鰲山麓昌林寺。有金生所書碑。今無字。
善山冷山朱勒寺。有慧覺碑。高麗安震撰。
聞慶陽山鳳巖寺。有智澄碑。崔孤雲撰慧江書。○有眞靜碑。李夢游撰。○曦陽山寺下二里許溪邊巖石上。有崔孤雲所書夜遊巖三字。字體甚大。
晉州智異山斷俗寺神行碑。新羅金獻貞撰靈業書。○大鑑碑。高麗李之茂撰機俊書。○眞定碑。高麗學士金殷舟撰。○雙溪寺有古碑。崔孤雲撰幷書。唐僖宗光啓三年。○智異山雙溪寺有巖刻雙溪石門四大字。卽崔孤雲筆也。○斷俗寺洞口有巖刻廣濟嵒門四大字。亦孤雲筆也。
義興麟角寺。有王右軍集字刻碑。今剝落無字。
榮川白月碑。金生筆。今已剝落。移在郡中。
尙州萬景山西五十洞〈勝東洞〉有李世仁墓望柱石刻挽詩九首。卽金慕齋安國,申文景用漑,盧交城公弼,崔盅齋淑生,李二相長坤,柳文城詢,姜木溪渾及南衮,金安老所作。而皆其手筆也。字畫宛然。正德丙子立也。
〈缺〉原周愼齋世鵬父墓。屛風石前面刻墓碣銘。字如大印。筆法亦好。朴〈缺〉書也。又於望柱石刻。
靈光母岳山佛岬寺。有古碑字缺。
長興迦智山寶林寺。普照禪師㙮碑。新羅金穎撰。
康津月出山南月南寺有碑。李奎報撰。○萬德山白蓮社有碑。
順天雞足山定慧寺冲止碑。高麗金晅撰。
光陽白雞山玉龍寺道詵碑。崔惟淸撰。○理嚴碑金廷彦撰。
求禮智異山鷰谷寺玄覺禪師碑。高麗王融撰。
興陽八嶺山佛葢寺圓悟碑。高麗李益培撰。
雲峯實相寺碑。唐僖宗乾符三年立。
昌平瑞峯寺巖上刻水雲㙜三字。筆法甚奇。卽鄭松江側室柳氏書也。
靈巖道岬寺有碑字缺。洞口有二石。一刻國長生。一刻皇長生。
三水草防院有碑。新羅眞興王時立。卽陳臨海王光大二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