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康熙字典/辵部/六畫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𨒥:《廣韻》古文後字。註詳彳部六畫。

迴:《正韻》胡瑰切。與回同。又《廣韻》《集韻》《正韻》𠀤胡對切,音潰。《廣韻》曲也。《正字通》古無迴字。蓋回卽雷字。水囘爲囘,後人欲別之加辶。當作迴。迴字从囘作。

𨒦:《玉篇》於忍切,音䦫。走也。

䢒:《正字通》俗交字。

迵:《唐韻》《集韻》𠀤徒弄切,音洞。《廣韻》過也。《史記·倉公傳》診其脈迵風。《註》言風洞徹五臟也。又《玉篇》徒東切,音同。達也。《揚子·太𤣥經》中㝠獨達,迵迵不屈。《註》中心㝠㝠獨達,故通而不盡。 考證:〔《揚子·太𤣥經》中㝠獨達,迵迵不屈。《註》中心㝠㝠迵達,故通而不盡。〕謹照原註迵達改獨達。

迶:《玉篇》于救切,音右。行貌。

䢓:《廣韻》羽俱切《集韻》雲俱切,𠀤音于。《廣韻》窻䢓,牀也。

𨒧:《集韻》時制切,音誓。超踰也。或作跩、跇。通作迣。

迷:《唐韻》莫兮切《集韻》《韻會》緜披切《正韻》綿兮切,𠀤音麛。《說文》惑也。《易·坤卦》先迷後得。《書·舜典》烈風雷雨弗迷。《詩·小雅》俾民不迷。

𨒨:《玉篇》戸愛切,音𥩲。走也。

迸:同逬。詳後逬字註。

迹:〔古文〕𨒏《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資昔切,音積。《說文》步處也。《廣韻》足跡也。《左傳·宣十二年》遷大國之迹于鄭。《前漢·揚雄傳》擬足而投迹。《淮南子·說山訓》足蹍地而爲迹。又凡功業可見者曰迹。《書·武成》太王肇基王迹。《前漢·王褒傳》索人求士者,必樹霸迹。又凡前人所遺留者曰迹。《莊子·天運篇》《六經》先王之𨻰迹也。又凡有所遵循亦曰迹。《書·蔡仲之命》爾乃邁迹自身。《註》仲無所因,故曰邁迹。《前漢·平當傳》深迹其道,而務修其本。《註》謂求其踪迹。又凡有形可見者皆曰迹。《淮南子·說山訓》循迹者,非能生迹者也。《唐書·魏徵傳》豈有君臣同心事形迹者。又循實而考之亦曰迹。《前漢·功臣表》迹漢功臣。又《杜欽傳》將以求天心,迹得失也。又風迹,風化之迹也。《後漢·朱浮傳》頗欲厲風迹。又迹射,尋迹而射也。《前漢·王尊傳》將迹射士千人。又迹人,官名。《周禮·地官·迹人註》迹之言跡。知禽獸處也。又與跡同。《文中子·問易篇》心跡之判久矣。又與蹟通。《詩·小雅》念彼不蹟。《註》謂不循故道也。又叶卽略切,音爵。《陸機·演連珠》火壯則煙微,性充則情約。是以殷墟有感物之悲,周京無佇立之迹。《集韻》或作𨖊、𨒪。 考證:〔《前漢·平當傳》深迹其道,而務修其本。《註》謂循其踪迹。〕謹照原註循改求。〔《後漢·西域傳》漢有迹射。〕謹按後漢西域傳無此語,查係王尊傳,今改前漢王尊傳將迹射士千人。

𨒩:《字彙》乳兗切,音輭。行遲也。

𨒪:籀文迹字。

𨒫:《玉篇》與章切,音羊。進退貌。

迺:《玉篇》與乃同。語辭也。《詩·大雅》迺立臯門,迺立應門。又汝也。《前漢·項籍傳》必欲烹迺翁。又《𨻰餘傳》豈少迺女乎。又始也。《前漢·贾誼傳》太子迺生。《註》言始生也。

𨒬:《廣韻》處脂切《集韻》稱脂切,𠀤音笞。走貌。

迻:〔古文〕拪《唐韻》《韻會》弋支切《集韻》余支切,𠀤同移。《說文》遷徙也。《楚辭·九歎》屢懲艾而不迻。又《惜誓》或推迻而苟容兮。《註》迻,一作移。《集韻》或作扡、𢼏。 考證:〔《楚辭·九章》屢懲艾而不迻。〕謹照原書九章改九歎。

迼:《玉篇》居列切,音結。跳也。

䢔:《唐韻》侯閤切《集韻》曷閤切《正韻》胡閤切,𠀤音合。《說文》䢔遝。《玉篇》行相及也。

追:《唐韻》陟隹切《集韻》《韻會》中葵切,𠀤音䨨。《廣韻》隨也。《增韻》逮也。《玉篇》送也。《詩·周頌》薄言追之。《註》謂已發上道而追送之也。《前漢·韓信傳》公無所追。追,信詐也。又《說文》逐也。《周禮·秋官·士師》掌鄕合,以比追胥之事。《註》追,追𡨥也。《左傳·莊十八年》追戎于濟西。又《玉篇》及也,救也。《書·五子之歌》雖悔可追。《註》言雖欲攺悔,其可及乎。《論語》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左傳·襄九年》圍宋彭城,非宋地,追書也。《註》追書者,其地已非宋有,追使屬宋也。又凡上溯已往曰追。《詩·大雅》聿追來孝。《左傳·成十三年》追念前勳。又遂非曰追非。《前漢·五行志》歸獄不解,兹謂追非。《註》謂歸過于民,不罪己也。解,止也。追非,遂非也。又國名。《詩·大雅》其追其貊,奄受北國。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都雷切,音堆。《玉篇》治玉名。《周禮·天官·追師註》追,治玉石之名。《詩·大雅》追琢其章。又毋追,冠名。《禮·郊特牲》毋追,夏后氏之道也。《釋文》上音牟下多雷反。又鐘紐。《孟子》以追蠡。又《字彙補》旬爲切。與隨通。《楚辭·离騷》背繩墨以追曲兮。《註》追,古與隨通。又叶馳僞切,音墜。《司馬相如·上林賦》車騎雷起,殷天動地。先後陸離,離散別追。 考證:〔《周禮·秋官·士師》掌卿合,以比追胥之事。〕謹照原文卿改鄕。〔又母追,冠名。《禮·郊特牲》母追,夏后氏之冠也。《註》母追,讀爲牟堆。別作頧。〕謹照原文兩母字𠀤改毋。冠改道。註以下改釋文上音牟下多雷反。〔又與隨通。《楚辭·九歎》背繩墨以追曲兮。〕謹照原書九歎改离騷。

迾:〔古文〕迣《唐韻》《正韻》良薛切《韻會》力薛切《五音集韻》良傑切,𠀤音列。《廣韻》遮也,遏也。又《集韻》車駕淸道也。《後漢·輿服志》張𢎜帶鞬,遮迾出入。《張衡·西京賦》迾卒淸㑵。又通作列。《禮·玉藻》山澤列而不賦。《註》列言遮迾也。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力制切,音例。義同。又通作厲。《周禮·地官·山虞》物爲之厲。《註》厲,遮列守之也。互詳前迣字註。 考證:〔《張衡·西京賦》迾卒淸侯。〕謹照原文侯改㑵。

迿:《廣韻》私閏切《集韻》《韻會》《正韻》須閏切,𠀤音峻。《玉篇》出表辭也。又《集韻》先也。《公羊傳·定四年》朋友相衞,而不相迿。《註》謂不當先相擊刺也。又《集韻》松倫切《正韻》詳倫切,𠀤音旬。又《五音集韻》許縣切,音絢。義𠀤同。

退:〔古文〕𨓆𨑧𢓴𢓇𨔫《集韻》《韻會》《正韻》𠀤吐內切,推去聲。《玉篇》郤也。《禮·表記》君子三揖而進,一辭而退,以遠亂也。《左傳·僖二十五年》退一舍而原降。又《玉篇》去也。《老子·道德經》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又遜讓也。《禮·曲禮》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後漢·鍾皓傳》好學慕古,有退讓風。又進退人才,猶言用舍也。《禮·檀弓》君子進人以禮,退人以禮。又返也。《屈原·離騷》退將復修吾初服。《前漢·董仲舒傳》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臨政願治,不如退而更化。又如柔貌。《禮·檀弓》其中退然如不勝衣。又《正字通》吐困切。與褪同。《王建詩》粉光深紫膩,肉色退紅嬌。《註》淺紅也。又𨓤。

䢕:《等韻》况出切,音𤇳。衆走貌。

送:〔古文〕𨕪𨕩《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蘇弄切,音𨓵。《說文》遣也。《詩·邶風》遠送于野。《禮·曲禮》使者歸,則必拜送于門外。又《增韻》將也。《儀禮·聘禮》賔再拜稽首,送幣。《又》公拜送醴。又《正韻》贈行曰送。《詩·秦風》我送舅氏。又株送,罪人相牽引也。《前漢·食貨志》廼徵諸犯,令相引數千人,名株送。《註》先至者爲魁株,被牽引者爲其根株所送也。又目送,以目相送也。《左傳·桓元年》目逆而送之。《史記·留侯世家》四人趨出,上目送之。又縱送,善射之貌。《詩·鄭風》抑縱送忌。《註》舍拔曰縱,覆彇曰送。《玉篇》籀文作𨓵。 考證:〔《前漢·食貨志》迺徵諸犯,令相引數千人,名株送。《註》先至者爲魁株,被牽引者謂其根株所送也。〕謹照原註謂改爲。

䢖:《廣韻》餘律切,音聿。《玉篇》分布也。又行貌。

适:《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活切,音括。《廣韻》疾也。又人名,《論語》南宮适魯大夫,周八士伯适。《說文》本作𨓈。今通用适。

逃:〔古文〕𨒯《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徒刀切,音陶。《說文》亡也。《書·牧誓》乃惟四方,多罪逋逃。《註》謂有罪逃亡之人也。又《廣韻》避也,去也。《史記·吳世家》季札讓逃去。《註》謂讓位而逃也。《後漢·謝該傳》良才抱璞而逃,所謂往而不返者也。又通作跳。逸去也。《史記·高祖紀》項羽圍成臯,漢王跳。《註》跳,音逃。《前漢·燕王澤傳》跳驅至長安。又叶田黎切,音題。《劉歆·列女贊》衞君不聽,後果遁逃。許不能救,女作載馳。《集韻》逃,俗作迯,非是。𨒽,古文造。 考證:〔《史記·高帝紀》項羽圍成臯,漢王跳。〕謹照原文高帝改高祖。〔《前漢·劉澤傳》跳驅至長安。《註》跳,音逃。〕謹照原文劉澤改燕王澤。註跳音逃語見史記不在漢書,今移於上文漢王跳之下。〔《說文》逃,一作𨓱。俗作迯。〕謹按說文無此語。今照集韻改爲集韻逃,俗作迯,非是。

逄:《廣韻》薄江切《集韻》《韻會》皮江切,𠀤音龎。《廣韻》姓也。《孟子》逄蒙學射於羿。《後漢·劉盆子傳》逄安。劉攽曰从夅。 考證:〔《後漢·劉元傳》郡人逄安。《註》逄字从夅。〕謹照後漢書原文改劉盆子傳。註逄字从逄改劉攽曰从夅。

逅:《唐韻》胡遘切《集韻》下遘切《韻會》《正韻》胡茂切,𠀤音𠋫。《說文》邂逅,相遇也。《增韻》不期而會曰邂逅。《詩·鄭風》邂逅相遇。又《集韻》居𠋫切,音遘。義同。又《字彙補》很口切,音厚。《詩·唐風》綢繆束芻,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見此邂逅。隅音偶。又《集韻》下溝切,音侯。邂逅,解悅貌。《字彙補》亦作不固之貌。

逆:《唐韻》《正韻》宜戟切《集韻》《韻會》仡戟切,𠀤凝入聲。《增韻》迕也,拂也,不順也。《釋名》逆,遌也。不從其理,則逆遌不順也。《書·大禹謨》從逆凶。《註》言悖善從惡也。又《太甲》有言逆于汝心。《註》人以言拂逆也。又《廣韻》亂也。《禮·孔子燕居》勇而不中禮,謂之逆。《前漢·武帝紀》大逆不道。又《說文》迎也。《周禮·春官·中春》龡豳詩以逆暑。《書·呂𠛬》爾尚敬逆天命。《春秋·桓八年》祭公來,遂逆王后于紀。又《玉篇》度也,謂先事預度之也。《論語》不逆詐。《易·說卦》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又奏事上書曰逆。《周禮·天官》宰夫掌敘羣吏之治,以待諸臣之復,萬民之逆。《夏官·太僕》掌諸侯之復逆。《註》復,謂奏事。逆,謂自下而上曰逆。又受也。《儀禮·聘禮》衆介皆逆命不辭。《註》逆猶受也。《周禮·天官·司書》以逆羣吏之徵令。《註》逆受而鉤考之。又河名。《書·禹貢》同爲逆河,入于海。《註》言九河合爲一,大河逆之而入海也。又曲逆,地名。《史記·𨻰平傳》封平爲曲逆侯。又叶宜脚切,音虐。《詩·魯頌》孔淑不逆,淮夷卒獲。獲叶音霍。

𨒭:《正字通》與恢同。《成湯·靈臺碑》𨒭踐帝丘。

𨒮:《集韻》與趑同。詳走部趑字註。

𨒯:《字彙補》古文逃字。註詳本畫。𨒯字从𡴂,古攀字。𨒽字古文造,从艸聲。

𨒰:《字彙補》古文遊字。註詳九畫。又人名。《宋史·世系表》宗室趙與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