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康熙字典/艸部/十五畫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𧀠:《集韻》田黎切,音提。草名。

䕞:《唐韻》來宕切。同莨。

藕:《唐韻》五口切,音偶。《爾雅·釋草》荷,芙蕖。其根藕。《韻會》凡芙蕖行根如竹行鞭,節生一葉一華,華葉常偶,故謂之藕。《續博物志》藕生應月,閏月益一節。又地名。《水經注》白渠又徑藕原。又《唐韻古音》音麌。《司馬相如·上林賦》與波搖蕩,奄薄水渚。唼喋菁藻,咀嚼菱藕。《說文》作蕅。《類篇》作𦸲。

𧀡:《集韻》莊陷切,音蘸。滔𧀡,濕貌。

𧀢:《集韻》同屟。

𧀣:《集韻》視佳切,音誰。草器。

藖:《集韻》侯襇切,音莧。菫草。又《集韻》何閒切,音閑。莝餘草莖。《元結詩》豈欲皁櫪中,爭食麧與藖。又《博雅》䡩藖,𩋆也。又丘閑切,音慳。草名。

𧀤:《集韻》醜止切,音齒。馬𧀤,草名,本作齒。

𧀥:《唐韻》於求切,音憂。菜名。

䕟:《集韻》虛陵切,音興。䕟蕖,菜名。一曰芸薹。

𧀦:《集韻》籠五切,音魯。草也,可以束。《唐韻》同蓾。

𧀧:《唐韻》武亙切,音懜。詳𧄼字註。

𧀨:《集韻》力涉切,音獵。草動也。

𧀩:《唐韻》斯義切,音賜。草也。

𧀪:《說文》同䕩。

𧀫:《正字通》俗薚字。

藗:《唐韻》桑谷切《韻會》蘇木切,𠀤音速。《說文》牡茅。《爾雅·釋草》藗,牡茅。《註》白茅屬。通作蔌。

藘:《唐韻》力居切《集韻》凌如切,𠀤音閭。《詩·鄭風》茹藘在阪。《爾雅·釋草》茹藘。《註》今之蒨也,可以染絳。《疏》一名地血,齊人謂之茜,徐州人謂之牛蔓。

𧀬:《唐韻》息七切,音膝。藥名,䒜𧀬。詳䒜字註。亦作𦸝。

𧀭:《集韻》符袁切,音煩。草名。

𧀮:《唐韻》芳無切,音孚。花𧀮。《集韻》華之通名。鋪爲華貌,謂之𧀮,或作𦺉。

藙:《集韻》魚旣切《韻會》疑旣切,𠀤音毅。《禮·內則》三牲用藙。《註》藙,煎茱萸也。《說文》作𧆈。《玉篇》作𧅙。

𧀯:《集韻》式荏切,音審。草名。

𧀰:《集韻》田黎切,音提。羊𧀰,草名。本作蹄。

𧀱:《韻會》同蔕。

藚:《唐韻》似足切,音續。《說文》水舄也。《爾雅·釋草》藚,牛脣。《詩·魏風》彼汾一曲,言菜其藚。《疏》今澤瀉也。又《本草》藚斷,藥名。

䕠:《集韻》放吠切,音廢。籧篨也。或作蕟。

藛:《集韻》洗野切,音寫。澤藛,藥草。《爾雅·釋草》蕍藛。《註》今澤藛也。

䕡:《唐韻》力居切《集韻》凌茹切,𠀤音閭。菴䕡草。詳菴字註。又《本草》䕡茹,一名離婁,一名掘据。亦作藘。

𧀲:《唐韻》弋雪切,音悅。草名。似芹。《玉篇》葉似竹,生水旁。

藜:《唐韻》郞奚切,音犂。蒿類。《禮·月令》藜莠蓬蒿𠀤興。《前漢·司馬遷傳》墨者,糲粱之食,藜藿之羹。《註》藜草似蓬。《爾雅翼》藜,莖葉似王芻,兗州蒸爲茹,又可爲杖。《晉書·山濤傳》文帝以濤母老,贈藜杖一枝。又《揚雄·甘泉賦》配藜四施。《註》配藜,披離也。又懸藜,玉名。《史記·范睢傳》梁有懸藜。

𧀳:《集韻》羊至切,音肄。義與蕼同。

𧀴:《唐韻》甫無切,音膚。草名。《博雅》地葵,地𧀴也。《本草》一名鴨舌草,一名涎衣草,莖苗可爲掃帚。

𧀵:《唐韻》《集韻》𠀤所斬切,鬖上聲。芟林木也。《說文》本蔪字,或从槧。又《類篇》疾染切,音漸。草相蔪苞。《正字通》俗作𦾶。

藝:〔古文〕秇《唐韻》魚祭切《韻會》倪祭切,𠀤音蓺。才能也。《禮·禮運》月以爲量,故功有藝也。《註》藝猶才也。又《周禮·天官·宮正》會其什伍,而敎之道藝。《註》藝謂禮、樂、射、御、書、數。又《書·舜典》歸,格于藝祖。《傳》告至文祖之廟。藝,文也。又《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觀藝於魯。《註》六經也。又《左傳·文六年》陳之藝極。《註》藝,準也。《司馬相如·上林賦》藝殪仆。《註》所射準的爲藝。又《家語》合諸侯而藝貢事禮也。《註》藝,分別貢獻之事也。又《晉語》貪欲無藝。《註》藝,極也。又姓。《通志·氏族略》有藝氏。又與蓺通。《韻會》種也。《書·禹貢》蒙羽其藝。《傳》兩山巳可種藝。《孟子》樹藝五穀。又《韻補》五結切,叶音臬。《丘遲·思賢賦》備百行之高致,談九流之洪藝。諒可雜而非染,跡每同而常別。 考證:〔《書·舜典》歸格于藝祖。《傳》告止文祖之廟。〕謹照原文告止改告至。

𧀶:《集韻》丁計切,音帝。《爾雅·釋木》棗李曰𧀶之。《疏》𧀶謂治棗李皆去其𧀶。𤴡者,抵也。或从艸。

𧀷:《正字通》同𧂇。

𧀸:《篇海》同僕。

藞:《集韻》呂下切,音砢。《玉篇》藞䕢,不中貌。又《類篇》藞苴,泥不熟貌。《正字通》䖃字之譌。○按《集韻》《玉篇》諸書,藞與䖃文義各別,唯《唐韻》藞䕢之藞,文从三若,而仍引《玉篇》藞字訓註,是借䖃爲藞,非䖃卽藞也。《正字通》論非,今從《字彙》。

藟:《集韻》魯水切《正韻》魯猥切,𠀤音壘。《唐韻》葛藟,葉似艾。《詩·周南》葛藟纍之。《陸璣云》藟,一名巨苽,似燕薁,亦延蔓生。又《本草》蓬藟,一名陵藟,一名隂藟。又《博雅》藟,藤也。《本草》千歲藟。《唐書·方技傳》姜撫服常春藤,使白髮還鬒。常春藤者,千歲藟也。又山名。《山海經》藟山,其上有玉,其下有金。又《集韻》倫追切,音罍。義同。或作虆。

藠:《集韻》胡了切,音皛。草名。又《玉篇》音叫。《本草》薤,一名藠子。或作蕎,非。

藡:《玉篇》同荻。

䕢:《集韻》竹下切,音𦅁。《玉篇》藞䕢。見藞字註。

藢:《集韻》展里切,音徵。《玉篇》紫芋也。

藣:《唐韻》彼爲切《韻會》班糜切《正韻》逋眉切,𠀤音陂。《說文》草也。又《集韻》蒲糜切,音皮。部靡切,音被。義𠀤同。又彼義切,音賁。筍𧇀飾。《爾雅·釋器》旄謂之藣。《疏》旄牛尾,一名藣,舞者所執也。《集韻》或作𧄾、𧀛。

藤:《唐韻》《正韻》𠀤徒登切,音騰。《說文》藟也。今總呼草蔓延如藟者。又《集韻》苰藤,草名。胡麻也。又州名。《韻會》隋攺永平州爲藤州。《唐書·李嗣眞傳》來俊臣獄興,嗣眞上書,流藤州。

藥:《唐韻》以灼切《韻會》弋約切,𠀤音躍。《說文》治病草。《史記·三皇本紀》神農氏甞百草,始有醫藥。《急就篇註》草木、金石、鳥獸、蟲魚之類,堪愈疾者,總名爲藥。又《本草》芍藥。詳芍字註。又療也。《詩·大雅》多將熇熇,不可救藥。《莊子·天地篇》有虞氏之藥瘍也。又姓。《通志·氏族略》藥氏,望出河内,後漢南陽太守藥崧,晉有牙門藥冲。又《韻會》式灼切,音鑠。灼藥,熱貌。《丘遲·思賢賦》心灼藥如傷。又旅灼切,音略。《張衡·南都賦》歸鴈鳴鵽,黃稻鱻魚,以爲勺藥。《註》勺藥,五味之和。藥音略。《西溪叢語》言勺藥者,乃以魚肉等物爲醢食也。《韓退之·郾城聯句詩》五鼎調勺藥。又,難祈却老藥。上藥旅酌切,下藥以灼切,二藥不同音。又《唐韻古音》醫藥之藥去聲,音効。又《字彙補》與籞苑之籞同。李正己曰:園亭中藥闌,闌卽藥,藥卽闌,猶言圍援,非花藥之闌。《漢書·宣帝紀》:池藥未幸者,假與貧民。凡《漢書》闌入宮禁,闌字多从艸,則藥闌字義尤分明也。

藦:《集韻》莫臥切,音磨。藦訶,草名。又《本草》蘿藦。見蘿字註。

藧:《集韻》戸管切,音緩。《直音》藨也。

藨:《唐韻》平表切,音殍。《說文》草名。鹿藿也。又《玉篇》蒯屬,可爲席。《增韻》可爲屨。《儀禮·喪服傳疏》屨者,藨蒯之菲也。《張衡·南都賦》其草則藨苧薠莞。又《集韻》蒲嬌切,音瀌。《爾雅·釋草》藨麃。《註》卽莓也。江東人呼爲藨莓。《爾雅·釋木》葥,山莓。《註》今之木莓,實似藨莓而大。又《韻會》悲嬌切,音鑣。猋藨,苕別名。《柳宗元詩》寧惟迫魑魅,所懼齊蔒藨。《註》《禮記》蔒蒿悽愴。藨與蒿同類。 考證:〔《爾雅·釋草》藨藨。〕謹照原文藨藨改藨麃。

𧀹:《直音》同蔗。

藩:《唐韻》甫煩切《集韻》方煩切,𠀤音翻。籬也。《易·大壯》羝羊觸藩。《爾雅·釋言》樊藩也。《疏》樊圃之藩也。又域也。《莊子·大宗師》吾願遊于其藩。又《韻會》與蕃通。屛也。《詩·大雅》价人維藩。又通轓。《周禮·春官·巾車》漆車藩蔽。《註》藩,今時小車,漆席以爲之。又附袁切,音煩。《爾雅·釋草》蕁,䒞藩。《疏》藥草知母也。又《韻補》方文切,叶音分。《韓愈·苗夫人墓銘》或毗于王,或式于藩。是生夫人,載穆令聞。《五經文字》藩本藩籬字,亦作藩屛字,今獨用爲藩籬字。

𧀺:《唐韻》胡結切,音纈。《玉篇》草名。《博雅》龍𧀺,馬蓼也。

藪:《唐韻》《集韻》𠀤蘇后切,音叟。《爾雅·釋地》十藪。《註》大澤也。《周禮·天官·大宰》藪牧養藩鳥獸。《風俗通》藪,厚也。有草木魚鼈,所以厚養人也。《詩·鄭風》叔在藪。又《唐韻古音》讀數。《易林》山林麓藪,非人所處。又《集韻》引《聘禮》十六斗曰籔。或从艸。又《韻會》窶藪,戴器也。《前漢·東方朔傳註》以盆盛物戴於頭者,則以窶藪薦之。《蘇林曰》藪音數錢之數。又《集韻》千𠋫切,音凑。《周禮·冬官·輪人》以其圍之,阞捎其藪。《註》藪讀爲蜂藪之藪,謂轂空壷中也。蜂藪,猶言趨也。藪者,衆輻之所趨也。

藫:《唐韻》徒含切,音潭。《爾雅·釋草》藫,石衣。《註》水苔也。又《玉篇》海藻也,又名海蘿,如亂髮生海水中。又《字彙補》以寢切,淫上聲。藫湛,水動搖貌。

藬:《唐韻》他回切,音推。《爾雅·釋草》藬,牛蘈。《註》今江東呼草爲牛蘈者,高尺餘許,方莖,葉長而銳,有穗,穗閒有華,華紫縹色,可淋以爲飮。又《集韻》徒回切,音頹。義同。

𧀻:《集韻》都甘切,音耼。𧀻棘,草名。

藭:《唐韻》《集韻》𠀤渠弓切,音窮。《說文》营,藭也。詳芎字註。

𧀼:《說文》薛本字。《六書正譌》別作𦵮,非。

藮:《集韻》同樵。

藯:《集韻》紆胃切,音尉。萒藯,草名。通作蔚。

藰:《玉篇》六九切。《集韻》力九切,𠀤音柳。《玉篇》藰,章陸。又《集韻》力求切,音留。藰弋,亦草名也。又《司馬相如·上林賦》藰莅芔歙。《註》衆聲貌也。 考證:〔《集韻》力九切,音柳。《玉篇》草名。《爾雅·釋草》藰章陸。〕謹按藰章陸三字出玉篇不出爾雅,謹照玉篇原文改玉篇六九切。集韻力九切,𠀤音柳。玉篇藰章陸。

䕣:《集韻》何葛切,音曷。《玉篇》似蕨,生水中。○按《唐韻》从楬,《集韻》《玉篇》从褐,今𠀤存。

𧀽:《集韻》同菹。

䕤:《集韻》同蘄。

𧀾:《集韻》同蕛。

藱:《集韻》同回。

𧀿:《集韻》同𧃐。

𧁀:《說文》𦼮本字。《正字通》作𦾮。

𧁁:《說文》女庚切,音鬡。䍧𧁁,可以作縻綆。又《集韻》如陽切,音穰。奴當切,音囊。《直音》音能。義𠀤同。○按《集韻》字作蘘,又作𧅍,《玉篇》作𧂘,《直音》作𧃱,凡文五音四,義𠀤同。

𧁂:《玉篇》同䔹。

𧁃:《篇海類編》與蓄同。

𧁄:《五音集韻》與葥同。

䕥:《佩觿集》音義同苨。註見五畫。

𧁅:《佩觿集》別本證字。《字彙補》作𧁆。

𧁆:註見𧁅。

𧁇:《字彙補》古文若字。註見五畫。

𧁈:《字彙補》魚揭切,音孽。餘枿也。又姓。

𧁉:《字彙補》房覽切,音犯。《篇韻》法式也。

𧁊:《字彙補》莫耕切,音萌。瓦上瓦也。亦作𧂡。

𧁋:《字彙補》眉殞切,音敏。草名。

𧁌:《字彙補》同夢,見《韻寶》,从卝不从艸。或作𦿛。

𧁍:《字彙補》作孔切,音總。與薻同。又《篇海類編》子皓切,音藻。見周禮薻車註。

𧁎:《字彙補》人名。宋李𧁎,著《晉書指掌》十二卷,見《文獻通考》。音義未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