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齋先生集/卷之三十二
箚記
[编辑]中庸
[编辑]道不遠人。〈止〉不可以爲道。
按此章緊要在道不遠人一句。而尤以不遠二字爲重。故處處提起遠字以照應之。如爲道而遠人。其則不遠。猶以爲遠。違道不遠。皆自道不遠人之不遠上來。
固衆人之所能知能行。〈註〉
蔡氏淸曰此衆人。與第二條張子所謂以衆人望人者同。猶言人人也。不是指蚩蚩之庸衆人。
厭其卑近。反務爲高遠難行之事。〈註〉
按卑近則不遠人。高遠難行則遠人也。○蔡氏淸曰開端便曰道不遠人。可見此章是爲道在邇而求諸遠者發。故章句每以高遠難行字來相形說。
陳氏曰此三句語脈。猶道不可離。可離非道之謂。〈小註〉
按道不遠人。其語脈似道不可離也。爲道遠人不可爲道。其語脈似可離非道也。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按人人之身。各各具此道理。故君子之治人也。卽以其人所具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如人本有此孝底道理。而或做從不孝處去。君子治之。使去其不孝而就其孝底。然其所以治而使之孝者。乃其人本具之孝也。非是將我之孝。以治其人。亦不是將他人之孝。以治其人也。然則以人治人兩人字。皆指其人而言也。惟治人之一治字。卽指君子而言也。○上文道不遠人之人字。是兼人已而言也。於此又曰以人治人則可見人與已皆具此道理。而道不遠於人也。何者。以其治人之人字。指人而言。治人之治字。指已而言故也。
蒙齋袁氏曰不曰我治人。〈止〉我亦人耳。〈小註〉
按以人治人兩人字。皆指其人而言。非指我而言也。今袁氏乃以上人字爲我。而以爲以我治人。果爾則治人者。有在我在人之分。而反同伐柯者有彼柯此柯之別。此豈本文所謂猶以爲遠之意哉。若以治字爲我則可也。以人字爲我則便不是。觀朱子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一語則可知也。袁說似失本旨。
忠恕違道不遠。〈止〉亦勿施於人。
按上言道不遠人者。言道之不遠於人也。此言違道不遠者。言忠恕之不遠於道也。若不言道不遠人。則爲道者必遠人而求之於高遠難行處矣。若不言忠恕違道不遠。則人雖知道之不遠於人。而不知忠恕是爲道之方。故先言道不遠人。此言違道不遠。所以明道本不遠於人。而忠恕又不遠於道也。○上章所謂費隱。卽道之體用也。所以明道體流行。無所不在也。此所謂忠恕。卽爲道之工夫也。所以明學者有著實下工夫處也。然忠恕違道不遠之道。卽費隱之道也。非費隱之道之外。別有違道不遠之道也。○忠恕非道。而自忠恕下工夫則便可至於道。故曰違道不遠。言自忠恕至道。相去不遠也。然此道非可求之於忠恕之外。忠恕盡處便是道也。朱子曰盡己推己。乃忠恕之所以名。而正謂此章違道不遠之事。若動以天而一以貫之。則不待盡己而至誠者自無息。不待推己而萬物各得其所者。卽此意也。
雙峯饒氏曰道是天理。忠恕是人事。〈小註〉
退溪答栗谷曰饒氏道是天理。忠恕是人事之說。舊亦每疑之。今來喩非之。而引朱子仁是道。忠恕是學者下工夫處一語以爲證。此意甚善。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止〉胡不慥慥爾。
按此承上文言忠之事而恕在其中。蓋以其求於子之心而能盡吾事父之道。以其求於臣之心而能盡吾事君之道。至於兄弟朋友。莫不皆然。則此便是盡己之忠而恕之本也。今夫子幷謂之未能。則亦聖人之謙辭也。然能盡此四者之道。不可遠求於他。只可反求而自責於庸德庸言之間。故繼之曰庸德之行。庸言之謹。若以庸德庸言爲平常。而或求之於高遠則便與道遠矣。○先言四未能則雖若高遠而難行也。然繼言庸德庸言則道實不外於平常言行之間。而實不高遠難行者可見也。○上一節。其意言以愛己之心愛人。所重在人。此一節。其意言以責人之心責己。所重在己。○蔡氏淸曰子臣弟友之道。庸德也。以此道而形於言。庸言也。○又曰人倫有五。君子之道四。獨遺夫婦一倫者。蓋此以責人責己言。不可曰所求乎婦。以事夫未能也。故遺之。朱氏公遷乃曰道所當然。非所以求之閨門婦女也。如此則易何以曰利女貞。前章又何以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朱說鑿矣。
右第十三章
素富貴。行乎富貴。〈止〉無入而不自得。
按四素字。卽自上素其位之素字來。此四者無入而不自得。則道之無所不在可見。卽費也。
在上位。不陵下。〈止〉下不尤人。
按五不字。卽自上不願乎其外之不字來。○不陵下不援上。不怨天不尤人。皆恕之事也。正己而不求於人。卽忠之事也。此應上忠恕字。亦可見道之無所不在。卽費也。○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卽素位而行。不願乎其外之事也。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按此結上文之語。看一故字可知也。○居易。卽素位而行也。行險。與素位相反。則是不能素位而行者也。俟命。卽不願乎外也。徼幸。與俟命相反。則是不能不願乎外者也。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按射之失正鵠。而反求諸身。如君子之行有不得。而反求諸己。蓋君子反求諸己。則必居易以俟命。小人不能反求諸己。則必行險以徼幸。此亦素位行。不願外之意也。○上節正己而不求於人。應素位而不願乎外也。此節反求諸身。又應上正己而不求於人也。
右第十四章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自邇。登高自卑。
按此道字。承上道不遠人之道字來。○蔡氏淸曰邇者卑者。下學入德之事。高者遠者。聖人成德之域。總不外知行二者。自知之始而漸至於知之盡。自行之始而漸至於行之極。然要之。邇者此道也。而遠者要亦不出乎邇之外。卑者此道也。而高者要亦不出乎卑之中。
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止〉樂爾妻帑。
按此與孟子所引詩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之意略同。
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按妻子和而後方兄弟翕矣。妻子兄弟幷和翕而後又父母順矣。此卽自邇及遠。自卑至高之意也。
雙峯饒氏曰惟妻子好合。〈止〉惟兄弟旣翕。和樂且耽。故能樂爾妻孥。〈小註〉
按妻子好合而後方兄弟和翕。今饒氏曰兄弟旣翕。故能樂爾妻孥。似是倒說。未知如何。
右第十五章
子曰鬼神之爲德。其盛矣乎。
按其盛矣三字。贊美之辭。卽下文所言者皆是也。○此章首言鬼神二字。而以下文觀之。皆只言神之事。而不言鬼之事。如體物而不遺。如洋洋如在其上。如在左右。如神之格思。如微之顯誠之不可掩者。皆以神之事言也。○朱子曰鬼神之爲德者。誠也。德只是就鬼神言。其情狀皆是實理而已。
程子曰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註〉
按春陽而伸者爲神。秋陰而屈者爲鬼。如當春時陽氣一伸來則枯枝上忽然生葉吐花。此便是神也。至秋陰氣一屈去則向時花葉忽然衰落。只一枯木而已。此便是鬼也。他可類推而見。此所謂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
朱子曰氣之呼吸者爲魂。〈止〉屬乎陰。〈小註〉
按魂。神屬陽。魄。鬼屬陰。而魂陽之中。又有陰陽。魄陰之中。又有陰陽。蓋呼吸皆魂陽。而就其中細分之則呼是陽而吸是陰也。耳目口鼻皆魄陰。而就其中細分之則耳目口鼻之質屬陰。而耳目之能視聽。口鼻之能臭味者。屬陽也。
爲德。猶言性情功效。〈註〉
蔡氏淸曰所謂德者。乃其性情功效耳。然難就以性情功效爲德之義。故爲之說曰爲德。猶言性情功效。
蛟峯方氏曰易曰鬼神之情狀。情卽性情。狀卽功效也。〈小註〉
按方氏引易之情狀二字。而以情爲鬼神之性情。以狀爲鬼神之功效。恐未免破碎。朱子曰性情乃鬼神之情狀。是朱子直以情狀爲性情矣。
視之而弗見。〈止〉體物而不可遺。
按鬼神本無形聲。非目可覩非耳可聽。然陰陽二氣充滿周遍於天地之間。無一處空缺。無一息間斷。事事物物。巨細洪纖。莫非陰陽二氣之所爲。則所謂體物不可遺之意可見也。○此一節。應下文微之顯。誠不可掩之意。視不見聽不聞。卽所謂微也。體物而不可遺。卽所謂顯與不可掩者。○凡言鬼神者。若只言視不見聽不聞。而不言體物不遺。則人必求鬼神於怳惚不可測度之地。而不知鬼神之功效盛大。實理昭著。而不可掩也。若只言體物不遺。而不言視弗見聽不聞。則人必求鬼神於目前淺近粗跡上。而不知鬼神之性情微妙。不可以言語形容者。故旣言不見不聞。而又言體物不遺。可謂顚樣不破矣。○問論君子之道則卽人之所行而言之。故但及其費而隱自存。論鬼神之道則本人之所不見不聞而言。故先及其隱而後及於費。朱子曰鬼神之道。便是君子之道。非有二也。
物之終始。莫非陰陽合散之所爲。〈註〉
按陰陽之合。魂聚魄凝而有生焉。卽物之始也。陰陽之散。魂游魄離而有死焉。卽物之終也。天地間萬物。無不然矣。
體物。猶易所謂幹事。〈註〉
朱子曰幹。猶木之有幹。必先有此而後枝葉有所附而生焉。貞之幹事。亦猶是也。○林一之問體物何以引幹事。朱子曰體幹是主宰。
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止〉如在其左右。
按此言祭祀之鬼神也。然此亦不可他求。只是陰陽二氣之屈伸而已。第上文所謂天地之鬼神。乃統言之鬼神也。此所謂祭祀之鬼神。又鬼之鬼神也。人之死後便是鬼也。感召得來處。便是鬼之神也。○使天下之使。非鬼神能使人如此也。然人必齊明盛服。敬畏奉承而不能已者。蓋必有能使人自然如此者。此則鬼神之德之盛處也。○祭祀之時。極致其誠敬。則祖宗精氣。便肅然如在其上。如在左右也。非實有一物儼然臨於其上。在於左右也。觀兩如字可見也。○若泛言鬼神則人必以闊遠杳茫求之。故於此又指人所常行祭祀之鬼神。使人易以體得也。然此祭祀之鬼神。卽陰陽屈伸之鬼神。非有二物。○問鬼神體物而不可遺。只是就陰陽上說。末後又却以祭祀言之。是如何。朱子曰此是就其親切著見者言之也。若不如此說則人必將風雷山澤。做一般鬼神看。將廟中祭享者。又做一般鬼神看。故卽其親切著見者言之。欲人會之爲一也。○蔡氏淸曰不是齊明盛服以承祭祀。然後有箇洋洋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也。只就祭祀時所見如此。見得鬼神之無所不體耳。若謂必待齊明盛服。以承祭祀。然後有箇洋洋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則亦未爲體物而不遺矣。
昭明焄蒿悽愴。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註〉
朱子曰昭明。是人死時一段光景。焄蒿。是氣升騰。悽愴。是使人慘傷之意。○黃氏曰昭明光也。焄蒿氣也。悽愴情也。○東陽許氏曰焄香臭之氣。蒿謂氣蒸出貌。○金玄成曰人獸草木之生。無非具陰陽之氣。然人與獸旣有分別。獸與草木。又有分別。則及其死。雖俱有發揚之氣。而草木之不如獸。獸之不如人可知矣。何以知之。不過卽其生而知其死也。然則禽獸草木。固亦有焄蒿悽愴之氣。其不逮於人審矣。○鄭愚伏曰其上旣言骨肉斃于下。陰爲野土云。則草木之不與明矣。至於禽獸之死。亦豈有昭明焄蒿悽愴之氣。此不過因論人鬼而幷擧之耳。鄭氏舊註謂上言衆生。此言百物。明其與人同也。不如人貴耳。此說明白。百物字恐不必深泥也。孔穎達以昭明屬之人。焄蒿悽愴屬之物。又以神之著屬昭明。百物之精屬焄蒿悽愴。然經文文勢決不如此。○沙溪曰禽獸草木之死。不應有昭明焄蒿悽愴之氣。觀朱子昭明是人死時一段光景之言。專指人之死氣。
禮記祭義篇孔子答宰我之語。〈小註〉
宰我曰吾聞鬼神之名。不知其所爲。孔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又曰衆生必死。死必歸土。是之謂鬼。骨肉斃于下。陰爲野土。其氣發揚于上。爲昭明焄蒿悽愴。此百物之精。神之著也。
朱子曰鬼神之露光景。〈小註〉
按祭義本註朱子曰昭明是光耀底。又曰昭明乃光景之屬。延平周氏曰昭明言其燭於物也。以此觀之。露光景之意。可以推知矣。
詩曰神之格思。〈止〉矧可射思。
按神之格思。不可度思。應上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也。○退溪曰指其發見昭著則洋洋如在。指其靈妙不測則不可度思。
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按二氣之所以屈所以伸者。雖微而難見。然屈則實屈而其屈甚顯。伸則實伸而其伸甚顯。一屈一伸。眞實如此。而昭著難掩也。誠卽實也。言鬼神之屈伸。實有而非虛也。○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是微也。體物不遺。使人齊明盛服。洋洋如在。是顯也。○鬼神本幽隱難見而謂之顯者何也蓋鬼神之實理昭著發見而洋洋如在。流動充滿而體物不遺。自有不可掩者。其不可掩處。便是顯也。○此章與上費隱章規模略同。費隱章上下說道之費。而中間引鳶飛魚躍。人所易見之費以明之。此章上下說鬼神。而中間特擧洋洋如在。人所易知之鬼神以明之。○微顯字。照應上章費隱字。微是隱而顯是費也。
朱子曰洋洋如在其上。〈止〉鳶飛魚躍意思。〈小註〉
按鳶之所以飛。魚之所以躍。雖隱而難見。然鳶飛于天。魚躍于淵。實昭著而易見也。神之所以伸。鬼之所以屈。雖微而難知。然體物不遺。洋洋如在。則實顯彰而易知也。故曰是鳶飛魚躍意思。
右第十六章
子曰舜其大孝也。〈止〉子孫保之。
按稱舜之德而特擧孝爲言者。蓋孝爲百行之源故也。孟子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謂之而已則可見孝弟之外。更無以加此者。此所以於此必以孝稱之者也。○自德爲聖人至子孫保之。卽孝之功效也。第舜之所以爲孝。以其惟盡在我之孝而已。初非有心於德爲聖人以下之功效而爲此孝也。然在我之孝旣盡。則自然有此德爲聖人以下之功效也。○孝之功效。至於宗廟饗之。則是上及於祖先也。子孫保之。則是下延於後世也。尊爲天子富有四海。則是又及於其身也。故稱之曰大孝。
子孫。謂虞思,陳胡公之屬。〈註〉
蔡氏淸曰舜之子孫。章句不擧商均。而乃及虞思陳胡公之屬者。指其雲仍之遠者言。以見其遺澤之無窮。所以爲孝之大也。
新安陳氏曰常人使人稱願然曰幸哉。〈小註〉
禮記祭義。國人稱願然曰幸哉。註願猶羨也。稱願。稱揚羨慕也。然猶而也。
故大德必得其位。〈止〉必得其壽。
按必得其位。卽上貴爲天子也。必得其祿。卽上富有四海也。必得其名。卽上德爲聖人也。故章句於此。不釋上三句。而只單釋必得其壽一句曰舜年百有十歲。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止〉傾者覆之。
按因其材而篤焉。是兼栽培傾覆而言。蓋培者是因其栽而篤之也。覆者是因其傾而篤之也。栽卽爲善之謂而培。卽天降福之謂也。傾卽爲惡之謂而覆卽天降禍之謂也。○栽者培之。承上得位以下四者而言。傾者覆之。又特言其相反者。以爲爲惡者之戒也。○栽培如舜,禹之有大德而爲天子也。傾覆如桀,紂之自絶于天而滅亡其國也。○問天之生物。栽培傾覆何也。朱子曰只是一理。此非有物使之然。但物之生時。自節節長將去。恰似有物扶持也。及其衰也。自節節消磨將去。恰似箇物推倒也。理自如此。
詩曰嘉樂君子。〈止〉自天申之。
按令德與大德。非二德也。以其德之令善者言則謂之令德。以其德之廣大者言則謂之大德也。○此一節應上栽者培之。蓋有如此之德則必有如此之報應於天。故上文旣曰大德必得。而其下言天字以實之曰天之生物。因材以篤。於此旣曰憲憲令德。而其下又言天字以實之曰受祿于天。自天申之。看此三天字可知也。
右第十七章
子曰無憂者。〈止〉父作之。子述之。
按子述之。卽下文所稱是也。
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緖。〈止〉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按此節自尊爲天子至子孫保之。與上章稱舜者。無一字不同。獨德爲聖人四字。改爲身不失天下顯名。其微有等級者可見矣。○武王所以纘之者。上及於大王而止。更不推上去者。以其王迹肇基。實自大王始故也。○蔡氏淸曰詩云大王實始翦商。此蓋周人推本周家克商之業所自始。以迹言者也。非以其心也。當大王時。商未有大失德也。而大王又賢諸侯也。君臣大義。與天地並。大節所在。大王何敢輒萌非望之志乎。書云王季其勤王家。當王季時。亦何王家之有。蓋亦後人追而稱之耳。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止〉無貴賤一也。
按禮樂制度。至周公而大備。故稱周公之辭如此。蓋此段專言周公制禮之事也。○不言追王文王。而只言追王大王王季者何也。蓋追王上旣曰成文武之德。看此文武之文字。則其已追爲文王者可知矣。惟大王王季。至周公而始爲追王。故於此只言大王王季。以此觀之。追尊文王。想在武王之時。而追王三代之禮。必自周公始也。○此一節。凡追崇之禮。祭葬之禮。喪服之禮。皆備矣。○禮記大傳牧之野。武王之大事也。旣事〈殺紂也〉而退。追王大王亶父,王季歷,文王昌。石梁王氏曰此與書武成及中庸不同。克商後但尊稱其號。若王者制禮。至周公相成王而後備也。○蔡氏淸曰王季者。以不容單稱王。故以季字配之。古人重字。如子思稱孔子謂仲尼云。
史記周本紀。后稷別姓姬氏。〈止〉慶節立國於豳。〈小註〉
按詩豳風篇題曰虞夏之際。棄爲后稷而封於邰。及夏之衰。棄稷不務。棄子不窟失其官守。而自竄於戎狄之間。不窟生鞠陶。鞠陶生公劉。能復修后稷之業。民以富實。乃相土地之宜。而立國於豳之谷焉云云。詩曰篤公劉于豳斯館。以此考之。則與慶節立國於豳者不同。未知如何也。
新安王氏曰祭禮殺於下而上致其隆。喪禮詳於下而上有所略。〈小註〉
按祭禮殺於下而上致其隆者。如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庶人只祭考妣之類是也。喪禮詳於下而上有所略者。如自期以下。天子諸侯絶。大夫降而士庶人不絶不降之類是也。
右第十八章
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
按此與前章舜其大孝也歟。其意同。但大孝者。以其孝之極至者言。達孝者。以其孝之通謂者言。○上章幷言文王武王周公。而於此獨稱武王周公者。非謂文王之孝不及於武王周公也。蓋自上十七章至此。皆以宗廟饗之。子孫保之及追王上祀等禮爲孝。故獨擧武王周公而言。
雙峯饒氏曰能推吾愛親之心而制爲喪制之禮。以通乎上下。使人人得致其孝。故謂之達孝。〈小註〉
按此與章句之意不同。以章句看之則天下之人通謂之孝者。卽達孝也。以饒說看之則爲喪制之禮。通乎上下者。卽達孝也。彼此意思自別。恐饒說雖自爲一意。而有違於朱子之說也。
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按此卽達孝之事。言武,周之所以爲達孝者。以其善繼志善述事也。○此繼字。與上章纘大王之纘字同。述字與上章子述之述字同。人謂先人。
修其祖廟。〈止〉薦其時食。
按自此至末節。幷應上宗廟饗之一節。
祭法適士二廟一壇。曰考廟。〈止〉官師一廟曰考廟。王考無廟。〈小註〉
禮記祭法曰王立七廟一壇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曰顯考廟曰祖考廟。皆月祭之。遠廟爲祧。有二祧。享嘗乃止。〈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也。一壇一墠。七廟之外。又立壇墠各一。起土爲壇。除地爲墠。考廟父廟也。王考祖也。皇考曾祖也。顯考高祖也。祖考始祖也。始祖百世不遷。而高曾祖禰以親。故此五廟皆每月一祭也。遠廟爲祧。言三昭三穆之當遞遷者。其主藏於二祧也。古者祧主藏於太祖廟之東西夾室。至周則昭之遷主皆藏文王之廟。穆之遷主皆藏武王之廟。此不在月祭之例。但得四時祭之。故云享嘗乃止。〉諸侯立五廟一壇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皆月祭之。顯考廟祖考廟。享嘗乃止。大夫立三廟二壇。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享嘗乃止。適士二廟一壇。曰考廟。曰王考廟。享嘗乃止。官師一廟曰考廟。王考無廟而祭之。〈官師者。諸侯之中士下士。爲一官之長者。得立一廟。祖禰共之。〉庶人無廟。〈庶人府史之屬。雖無廟。亦得薦之於寢。〉
新安陳氏曰廟則有司修除。祧則守祧黝堊。〈小註〉
周禮春官。守祧掌守先王先公之廟。祧其遺衣服藏焉。若將祭祀則各以其服授尸。其廟則有司修除之。其祧則守祧黝堊之。〈其廟。祭此廟也。其祧。祭遷主也。有司宗伯也。修除黝堊互言之。有司恒主修除。守祧恒主黝堊。鄭司農云黝讀爲幽。幽黑也。堊白也。爾雅曰地謂之黝。壇謂之堊。〉
春行羔豚。膳膏香。〈止〉冬行鱻羽。膳膏羶。〈小註〉
周禮天官。庖人凡用禽獻云云註。羔豚。物生而肥。犢麛。物成而充。腒鱐。熯熱而乾。魚雁。水涸而性定。此八物者。得四時之氣尤盛。爲人食之不勝。是以用休廢之脂膏。煎和膳之。○內則註。牛膏薌。犬膏臊。鷄膏腥。羊膏羶。如春時食羔豚則煎之以牛膏。故云膳膏香也。餘倣此。
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
按周禮春官。小宗伯辨廟祧之昭穆。註自始祖之後。父曰昭。子曰穆。○禮記祭統曰昭爲一穆爲一。昭與昭齒。穆與穆齒。凡群有司皆以齒。此之謂長幼有序。
旅酬。下爲上。所以逮賤也。
鄭氏舊註曰旅酬。猶今飮福酒之時。
子姓兄弟〈註〉
鄭氏舊註曰姓。生也。孫所生也。
賓弟子兄弟之子。各擧觶於其長。〈註〉
蔡氏淸曰各字其字。可見賓弟子擧觶於賓之長者。兄弟之子擧觶於兄弟之長者。
踐其位。行其禮。〈止〉孝之至也。
按孝之至也之至字。應上達孝之達字。蓋達孝至孝。其意一也。若非天下之人通謂之孝。則豈可謂孝之至也。
郊社之禮。所以祀上帝也。〈止〉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按以上數節。皆言宗廟饗之之禮。至此節便揷入郊社之禮一段。蓋所以明其治國者。必須兼明乎郊社禘嘗之禮。然後方可以能之矣。蓋人君。承天地主宗廟而治國者也。明於郊社之禮則可以盡事天地之道矣。明於禘嘗之義則可以盡事宗廟之道矣。明於天地宗廟之禮而盡其仁孝誠敬之道。使郊焉而帝饗焉。廟焉而親饗焉。則推此而治天下。無異於示掌之易。此所以必兼言郊社之禮於宗廟之禮之上也。○禮記仲尼閑居。〈篇名〉子曰郊社之禮。所以仁鬼神也。嘗禘之禮。所以仁昭穆也。明乎郊社之義。禘嘗之禮。治國其如指諸掌而已乎。註明乎郊社之義則事天如事親。明乎禘嘗之禮則事親如事天。仁人孝子明於此。故能推民胞物與之心。而天下國家。有不難治者矣。○朱子曰禘之意最深長。如祖考與已身。未嘗遼絶。祭禮亦自易理會。至於郊天祀地。猶有天地之顯然者。不敢不盡其心。至祭其始祖。已自大段闊遠。難盡感格之道。今又推始祖所自出而祀之。苟非察理之精微。誠敬之極至。安能與於此。故知此則治天下不難也。此尙明得。何況其他。此尙感得。何況其他。
此與論語文意。大同小異。〈註〉
論語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視諸斯乎。指其掌。
雲峯胡氏曰但言周公之制禮如此。〈止〉魯之郊禘非禮。其意自見。〈小註〉
禮記明堂位曰成王以周公爲有勳勞於天下。是以封周公於曲阜。命魯公〈伯禽〉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云云。程子曰夫居周公之位。則周公之事。由其位而能爲者。皆所當爲也。周公乃盡其爲臣之職耳。豈得獨用天子之禮樂哉。成王之賜。伯禽之受。皆非也。
右第十九章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止〉其人亡則其政息。
按夫子必以文武之政爲對者。蓋三代之時。惟文武之政爲盛故也。○蔡氏淸曰孔子平日之言固無限。而子思於中庸所引以繼大舜文武周公之緖者則在此一章。蓋其體用全備。費隱大小兼該。一皆堯舜以來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之正傳。雖爲哀公而發。其實萬世君師之要道也。○問不對堯舜之道。而只擧文武之政者何歟。退溪曰只問政而不問道。對不以道而以政。有何疑乎。況周政近且備歟。
人道敏政。地道敏樹。
按家語人道敏政上。有天道敏生四字。
蒲盧。沈括以爲蒲葦是也。〈註〉
按鄭氏舊註。蒲盧。蜾蠃。謂土蜂也。蒲盧取桑蟲之子。而變化以爲己子。政之於百姓。亦若是云。故章句改之而以沈括蒲葦之說爲是也。○蔡氏淸曰蒲葦是一物。如楊柳杞柳皆一物。而名有二字者也。
故。爲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按此承上一節而言爲政之道。不可他求。只在於得人而已。所以實上文其人存則其政擧之意也。其下又推本而言取人之則。不可他求。只在吾身之修而已。身苟不修則無以知人賢否。而取舍不明矣。其下又推本而言修身之要在於道。而修道之要在於仁。言此道仁二字。使人知有着實下手處也。○若只言修身以道。則道理浩浩。何處下手。故又言修道以仁。仁者。人心之親切處。修道者苟從此用功。則可以得入頭處也。○爲政在人。取人以身。其間等級似闊。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其間等級似密。○修身二字。乃一章之綱領也。故下文節節推言之。所謂親親尊賢。言修身之要。以此爲重也。所謂事親知人知天。言修身之本。以此爲先也。所謂達道達德。言修身之道。不外於此也。以此推去。無不皆然。○爲政在人。承上文人道敏政而言。修道以仁。將以起下文仁者人也而言。
能仁其身。〈註〉
按此不言道而只言仁者何也。蓋能仁其身則道自在其中。豈可求道於仁之外。而將仁與道爲二哉。夫子所謂修道以仁者。是不過指人心之全德。以示修道者用功親切之地。非以道與仁爲二物。而把彼仁來。以修此道也。若能仁其身則其所以仁處。便是道也。
問這箇仁字。是偏言。〈止〉朱子曰如此說。是偏言。〈小註〉
按仁義禮智。是人之四性。而四性之中。仁無不在。故仁統言則兼四者。偏言則是一事。今只曰仁者人也。親親爲大。則是擧仁之一事而言。故曰偏言。
仁者。人也。親親爲大。〈止〉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按上段旣言修身以道。故此段特擧修身之要而言之。下段又繼之曰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上言修道以仁。而其所謂仁者。又當以親親爲大也。故於此云云。然旣言仁而又言義禮何也。蓋義者仁之對。有仁則自然有義。旣有仁義則其間自然有隆殺等級之節。故仁者云云下。兼言義與禮也。○仁無不包。而仁當以親親爲大。義無不在。而義當以尊賢爲大。看此爲大二字則其意可見也。○親親仁也。尊賢義也。禮生禮也。下文知人知天智也。仁義禮智四者備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止〉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按修身之道。非特事親一事。而於此特擧事親而言者。言修身而不本於事親。則施之失其序矣。非所謂親親爲大之仁也。事親之道。非特知人一事。而於此必以知人爲言者。言事親而不先於知人。則所交者或非其人。而辱及其親。有乖於所謂尊賢爲大之義也。旣事親矣。旣知人矣。而不明乎天理。則事親尊賢之際。或親疏不明。等級不分。而不能盡其道矣。又非所以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之意也。○統而言之則事親知人知天。卽修身之所當先也。分而言之則修身者。當以事親爲先。事親者。當以知人爲先。知人者。當以知天爲先。○修身。卽大學所謂修身也。知人知天。卽大學所謂格致也。此段自修身至知天。如大學逆推工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也。○兩知字。言取人修身事親。皆以知爲先也。亦將以起下文知仁勇之知字也。○蔡氏淸曰親親之殺。其殺也非吾自爲之殺也。尊賢之等。其等也亦非吾自爲之等也。皆天理之當然。故欲知天。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止〉所以行之者一也。
按道卽修身以道之道也。三達德。卽達道。做工夫處也。知。所以知此五者也。仁。所以體此五者也。勇。所以強此五者也。所謂誠者。非此三達德之外。更有所謂一物而做得別樣工夫也。只是知之眞實。體之眞實。強之眞實者。卽誠也。誠卽一也。○明道先生曰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德之序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學之序也。知以知之。仁以守之。勇以行之。○按以明道說觀之則所謂知仁勇。以學之序言也。○蔡氏淸曰朋友獨加之交二字。蓋朋友實以相交而成者也。如父子昆弟。皆天合。夫婦亦只一陰一陽而終身不可解。君臣雖以人合。然莊生所謂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者。惟朋友一倫。在所交而已。交則爲朋友。無交則不在朋友之列矣。故獨曰朋友之交。○按蔡氏此說。未知其必當也。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止〉及其成功。一也。
按知行三等之分。以其氣質不齊言也。成功則一者。以其人性本善故也。
以其分而言。〈止〉以其等而言。〈註〉
蔡氏淸曰以其分而言者。知與行各分爲二項也。以其等而言者。則逐分中各有高下等級也。
所以至於知之成功而一者。勇也。〈註〉
蔡氏淸曰生知安行。不賴勇而有餘。學知利行。困知勉行。則皆有賴於勇。無勇。不能至於知之成功而一矣。故章句謂所以至於知之成功而一者。勇也。曰至於則知其正指學知利行困知勉行者矣。生知安行。分明是不賴勇者。然亦自有不勇之勇在。蓋旣不可以勇目之。而又不可言其不勇也。但至於二字及本文及字。雖統承三或字而言。其實語意有所爲也。
聞道有早暮。行道有難易然。〈止〉其至一也。〈註〉
按聞道有早暮。知也。行道有難易。行也。自強不息。其至一也。勇也。
若乃企生知安行之資。爲不可幾及。〈註〉
沙溪曰幾。期也。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按家語子曰上有公曰子之言。美矣至矣。寡人實固。不足以成之。故夫子於此又言知仁勇之次。庶幾由是求之。漸次循進。可以入於三達德矣。○知未可遽至則先爲好學。好學非知。然近於知。苟能好學不倦。則可以至於知矣。仁未可遽及。則先爲力行。力行非仁。然近於仁。苟能力行不已。則可以及於仁矣。勇未可遽到。則先爲知恥。知恥非勇。然近於勇。苟能知恥不止。則可以到於勇矣。○三近。卽未至於知仁勇。而求以爲知仁勇之事。蓋皆勇之事。而觀此近字則其爲勇之次者。可知也。○統言之則好學力行知恥。皆勇之事。而爲勇之次也。分言之則好學近知。知之次也。力行近仁。仁之次也。知恥近勇。勇之次也。
節齋蔡氏〈名淵〉曰生知者。知之知也。〈止〉知恥者。勇之勇也。〈小註〉
按蔡氏說安行者仁之仁字。利行者知之知字。互換說恐當。○蔡氏淸曰章句謂生知安行者知也。學知利行者仁也。困知勉行者勇也。似與本文所謂天下之達德及章句人所同得之理之意。有少相戾。據朱子文集。此是用橫渠與龜山之說。惟節齋先生善解。今當用之。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按至此又提起修身二字。則可見此章以修身爲重也。
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止〉懷諸侯也。
按家語凡爲上。有公曰政其盡此而已乎。孔子曰十二字。○修身尊賢親親。已見於上文。自敬大臣以下六者。皆自此三者推出來。蓋敬大臣體群臣。卽尊賢之推也。子庶民來百工柔遠人懷諸侯。卽親親之推也。自尊賢至懷諸侯八者。幷修身之推也。○上文親親在尊賢之上。至此尊賢又在親親之上何也。蓋修身而不本於親親則施之無序。故上文自身而及於親親。自親親而及於尊賢。此則自身推行之序。自當如此也。然不先尊賢則不知親親之道。故下段尊賢反在親親上。此則入道之序。又自當如此也。○敬大臣體群臣。一般事也。子庶民來百工。又一般事也。柔遠人懷諸侯。又一般事也。此六者皆修身尊賢親親以後事也。苟能先爲修身尊賢親親則此六者。自然推行去也。○柔遠人之柔字。與書柔遠之柔字同。但柔遠之意。與此柔遠人不同也。○問大學八條目以格致爲先。中庸九經以修身爲首者。何歟。退溪曰八條爲學之序。故先知後行而及推行。九經爲治之法。故只擧修身以爲本領。且修身之中。已兼格致。何爲凌躐。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
按道立。卽修身之效也。不惑。卽尊賢之效也。餘皆倣此。
子庶民則百姓勸。
沙溪曰勸謂民有所勸而樂於爲善。乃悅從之意。
雙峯饒氏曰財用是兩字。財是財貨。用是器用。〈小註〉
蔡氏淸曰饒氏此說非也。有財此有用。如耒耟布帛皆財也。布帛有布帛之用。以爲衣服也。耒耟有耒耟之用。以供耕耨也。蓋凡地之所產而可用。人之所成以爲用者。皆財也。
雲峯胡氏曰道立是修身之效以下。皆道立之效。〈小註〉
按以下皆道立之效。與章句不同。然此章以修身爲重則雖如胡說看。亦通。
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
按家語齊明盛服上。有公曰爲之奈何六字。故夫子以九經做工夫事答之。○齊明盛服四字。見上鬼神章。非禮不動四字。見論語克己復禮章。於此合而言之曰齊明盛服。非禮不動。蓋齊明盛服。卽敬畏整肅之意也。非禮不動。卽勝私復禮之事也。可見此八字爲修身之要也。
齎〈音咨〉其工。〈小註〉
周禮本註齎其工者。給市財用之直。
弓六物爲三等。〈小註〉
周禮本註三等者。上中下。人各有所宜。弓長六尺六寸謂之上制。上士服之。弓長六尺三寸謂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長大尺謂之下制。下士服之。
箙亦如之。春獻素秋獻成。〈小註〉
周禮本註矢箙。春作秋成。
書其等以饗工。〈小註〉
周禮本註書工功拙高下之等。以制其饗食也。上工作上等。其饗厚。下工作下等。其饗薄。
乘其事。試其弓弩。以上下其食而誅賞。〈小註〉
周禮本註。乘計也。計其事之成功也。故書試爲考。考之而善則上其食。尤善又賞之。否者反此。
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按此結上文而言。爲天下國家之道。有此九經。而其所以行九經之道者。有此一也。一者誠也。以實心言。
凡事。豫則立。〈止〉道前定則不窮。
按此段承上一節言之。又總合上文而結之也。蓋上文言五達道三達德及九經。而於此曰凡事。所謂凡事。卽指上達道達德九經而言也。豫則立者。指上一節誠而言也。言此等事。皆當先立乎其誠而後立也。不然則皆廢也。○四前定。卽釋豫字也。不跲不困不疚不窮。卽釋立字也。跲困疚窮則是所謂不豫則廢也。○凡事二字。所包者廣。其下事前定之事字。只擧當時各件事而言也。然事前定事字。已該於凡事之事字。非凡事之外。別有所謂事也。○九經之所以行者誠也。凡事之所以立者亦誠也。上所謂行之者一。言有是誠而後九經行也。此所謂豫則立。言豫其誠而後凡事立也。
在下位。不獲乎上。〈止〉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按此承上豫則立而言也。獲乎上。卽治民之所當豫也。信朋友。卽獲乎上之所當豫也。順乎親。卽信朋友之所當豫也。誠身。卽順親之所當豫也。明善。卽誠身之所當豫也。○誠字卽應上行之者一也。誠身卽應上修身也。明善卽應上知天也。順親卽應上親親也。信朋友卽應上尊賢也。治民卽應上治人也。○誠身。謂所以修身者眞實而無妄也。卽此章之要旨也。然非有明善工夫則不知所以誠身者矣。獲上信友順親。卽誠身之功效也。明善。卽誠身之工夫也。○此言一誠字。將以起下文誠者天之道也。○自在下位至明善。卽逆推工夫也。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止〉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按此卽承上文誠身而言也。誠者天之道。卽上誠身之誠字是也。誠之者人之道。卽上誠身是也。蓋上文兩言行之者一。又言誠身有道。幷略言誠字。至是始分天道人道而詳言之。○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卽安行之仁也。不思而得。卽生知之知也。比先言仁而後言知何也。蓋誠是天之道也。以成德之序言。故先仁而後知。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也。擇善卽學知之知也。固執卽利行之仁也。此先言知而後言仁。何也。蓋誠之者是人道也。以入德之序言。故先知而後仁也。○直說誠者二字。可見實理自然。不見修爲底意。故曰天之道。下說誠之者。中間下得一之字。可見用工夫勉而爲之底意。故曰人之道也。○擇善學知之知也。固執利行之仁也。然看固字擇字則是又包困知勉行之勇也。○擇善應上明善。固執應上誠身。擇善惟精也。固執惟一也。善不擇則不可謂精也。執不固則不可謂一矣。
博學之。審問之。愼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按此承上一節而言也。學問思辨。卽上擇善之事。是惟精也。篤行。卽上固執之事。是惟一也。○旣學矣。又當問。學而不問。則所學無所質也。旣問矣。又當思。問而不思則所問者只是講說而已。旣思矣。又當辨。思而不辨則所思者。不但是非相混。又有時還塞矣。旣學問思辨矣。可以行矣。若不行則上四者皆虛矣。
朱子曰五者。無先後有緩急。〈小註〉
退溪曰無先後。謂不可以五者次序。分先後也。有緩急。如不知則四者急而篤行緩。旣知則篤行急而四者緩之類。但以或問說考之。五者之有先後。又甚分明。而此小註云云未詳。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止〉人十能之。己千之。
按學而弗能弗措則所學者自博矣。問而弗知弗措則所問者自審矣。思而不得弗措則所思者自愼矣。辨而弗明弗措則所辨者自明矣。行而弗篤弗措則所行者自篤也。○五弗措。卽困知勉行也。下文愚必明柔必強。卽及其成功則一也。
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按雖愚必明。致知之效也。雖柔必強。力行之效也。蓋知行功效之極。愚者終至於明。柔者終至於強。此變化氣質之道也。
擧而措之。亦猶是耳。〈註〉
按上章所引大舜,文,武,周公。皆擧而措之于事者也。此章夫子之言。若擧而措之于事則亦猶文武周公也。
寡人實固。〈註〉
禮記哀公問〈篇名〉公曰寡人固。註固。自言其固陋也。以此觀之。此實固之固字。恐亦固陋之意也。○沙溪曰實固云者。誠固滯也。
右第二十章